复旦-长三角“全球华人共话AI赋能教学创新”活动嘉宾简介和发言摘要
(2025年春季学期·共四场)
报名请点击这里
第一场 4月26日 上午9:00-11:00
第二场 5月 3日 晚上19:00-21:00
第三场 5月10日 上午9:00-11:00
第四场 5月17日 上午9:00-11:00
第一场 主题:AI赋能的教学创新实践(一)
4月26日 9:00-11:00
报告1:人工智能作为认知伙伴:重新思考高等教育中的教学与评估
AI as a Cognitive Partner: Rethinking Pedagogy and Assessment in Higher Education
摘要:人工智能 (AI) 正迅速成为教育者和学习者的认知伙伴, 为教学与学习提供变革性的机遇. 本次演讲将探讨AI如何通过作为认知伙伴提升学生的学习成果, 这种人工认知不仅能复制人类思维, 还在某些方面超越了人类能力. AI的赋能促使教学方法进行重塑, 它增强了人类认知, 并创造了协作, 知识建构和知识表达的新形式. 以AI综合学习互动模型为基础, 本次演讲提出一个框架, 帮助理解AI如何促进教学与学习中的新型互动, 从而重新定义教师与学习者的角色. 同时, 本次演讲也将应对AI综合过程中面临的关键挑战, 尤其是在学习评估方面, 探讨AI 如何维护学术诚信的策略, 以及推动深度学习与关键技能发展的创新评估方法. 通过深入探讨教育理念与AI不断演进的交汇点, 本次演讲鼓励教育工作者有效, 负责任地利用人工智能的潜力, 塑造一个充满活力, 且面向未来的高等教育新格局。

个人简介:曾纯真 (Chen Chwen Jen),马来西亚砂拉越大学 (Universiti Malaysia Sarawak, UNIMAS) 认知科学与人类发展学院的学习设计与科技教授。作为技术增强学习的倡导者, 她曾为UNIMAS教职员以及国内外机构发表多个专题演讲. 她的研究重点在于构建适用于虚拟现实和包容性在线学习的学习设计模型. 她的研究工作包括通过感性工学, 分析不同学习元素所引发的情感反应, 并应用模糊分析方法识别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中, 具有激励作用的游戏化元素与学习策略. 她近期的研究聚焦于学习分析, 教育数据挖掘, 以及面向学校的教育数据分析模型的开发. 此外, 她也在学习情境中应用模糊认知图, 并探索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学习中的作用.
报告2:协作工具 动态课堂 智慧平台——AI全过程赋能设计类公共基础课教学
Collaborative Tools, Dynamic Classroom, Intelligent Platform - AI-Powered Full-Process Empowerment for Teaching Fundamental Design Courses
摘要:AI赋能“艺术造型”教学,成效显著。教学团队构建AI多元智创平台,集成前沿技术,如CRAIAT图像生成管理系统、机械臂AI绘画系统等,为学生创作提供有力支撑。通过AI融入教学内容,实施“手绘创意”与“协作创意”两阶段教学,提升学生技能与创新能力。采用师-生-AI互动式教学设计,丰富课堂互动,引导学生辩证看待AI作品,激发创意。同时,基于AI构建个性化学习路径,全程跟踪学生学习,智能推荐学习资源,实现因材施教。近五年,学生课程成绩显著提升,在国内外艺术竞赛中屡获佳绩,彰显了AI赋能教学的显著成效。
个人简介:于幸泽,中央美院设计学博士,同济大学教授,CAUP人工智能与艺术创研中心主任。研究方向为:美育教学、人工智能艺术和数字艺术。近年来,获得了上海市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特等奖和国家级三等奖;主持国家艺术基金:数字中国-生成式人工智能艺术创作人才培训项目等5项省部级以上基金;指导学生作品获得国内外大奖共计16项;出版专著、教材、论文集和画集近20余种,最新出版包括《超象》《人工智能与数字艺术》《生成式人工智能艺术》《数智艺心论》。
报告3:将AI与天文前沿研究深度融合的教学实践
Teaching Practice for Deep Integration of AI with Frontier Research in Astronomy
摘要:天文学已经进入了大数据时代,海量观测数据亟需先进计算机技术的深度挖掘、处理和分析。与此同时,迅猛发展的人工智能方法成为一种重要的研究手段,并开始在天文学研究的各个领域中广泛应用。本报告以开设的“南京大学人工智能通识核心课程体系”X层次和Y层次的两门课程为例,分享如何将AI与天文前沿研究深度融合的教学。在具体项目研究和课题探究的形式中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观,用科学的方法探索、分析和解决实际科学应用问题;培养学生面对未来数据和技术智能化时代解决多学科领域复杂问题的创新能力,引导学生开拓创新,敢于向关键核心问题发起挑战的课程实践。

个人简介:郝奇,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副教授。已发表高水平论文20 余篇,包括3 篇Nature Astronomy 和Nature Communications,担任包括ApJ、SCPMA、RAA、IEEE 系列等国内外天文学、计算机科学一流期刊审稿人。担任2.5 米WeHoST太阳望远镜数据中心主任、项目助理,深度参与“羲和号”和“夸父一号”太阳卫星数据处理软件开发,任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空间科学大数据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ATI期刊青年编委。主持多项国家、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并作为骨干参加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和重点项目。获第四届“亚太太阳物理会议最佳青年科学家论文奖”、 “第二届南京大学教师教学竞赛二等奖”、第四届“江苏省天文学会青年科技奖”、国家天文科学数据中心“青年数据科学家”称号等。
第二场 主题:AI赋能的教学创新实践(二)
5月3日 19:00-21:00
报告4:AI技术在埃及国际中文教学中的应用——以开罗大学中文系及孔子学院为例
The Application of AI Technology in International Chinese Teaching in Egypt: A Case Study of the Chinese Department and Confucius Institute at Cairo University
摘要:近年来,埃及的“汉语热”持续升温,中文已全面进入埃及国民教育体系,全国28所高校开设中文专业或课程,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不断发展。在这一背景下,AI技术的应用为埃及国际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目前,开罗大学中文系及孔子学院的教师们正在探索AI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初步尝试了智能学习平台、AI智能评测、语言互动机器人、AI翻译技术等,提升了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体验。然而,这些应用仍处于初步阶段,尚未形成系统化的教学模式。展望未来,我们希望推动AI技术在埃及中文教学中的进一步应用,包括开发针对阿拉伯语母语者的AI学习系统、建立智能语音互动系统、引入AR/VR沉浸式教学、优化AI翻译系统,并加强AI师资培训,以提升教学质量。我们期待AI能成为中文教育的重要助力,推动中埃文化交流和教育合作向更高水平发展。

个人简介:李哈布,博士,教授,开罗大学孔子学院 院长兼开罗大学文学院中文系主任,埃及教育部、中国教育部的埃及中学校中文作为第二外语课程埃中专家委员会主席,翻译了很多中国图书,指导了很多硕士博士研究生的论文,得过全球孔子学院院长先进个人奖、纪念奖以及2024年孔院之光奖。
报告5:面向奇点的未来学习
Practices of Learning Facing Singularity
摘要:“再见智人”,不是“goodbye”而是“see you again”!面对人工智能技术奇点的迫近,人类需要重新锚定“智”的本质,需要在因应人工智能对人类根本存在形态的重塑中,改造教育范式:从知识灌输转向思维激发,从个体学习转向与AI的共思协作。技术革命并非威胁,而是重构人类主体性的契机——唯有以开放姿态拥抱变革,在不确定中深化伦理反思与创造性思考,才能在全新的地面线上“再见智人”。

个人简介:吴冠军,Monash University哲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二级教授,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院长、奇点研究院院长,华东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上海领军人才,兼任上海纽约大学双聘教授、上海市欧美同学会副会长、上海政治学会副会长、《海归学人》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英文版执行主编,从事以技术-艺术-政治-物理-教育为中轴的跨学科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有中英文著作十余种,最新专著包括《陷入奇点:人类世政治哲学》《从元宇宙到量子现实:迈向后人类主义政治本体论》《再见智人:技术-政治与后人类境况》。
报告6:AI赋能考古课程建设与实践
AI-Empowered Archaeological Course Development and Practice
摘要:考古学是一门揭示历史文化遗产的学科。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工智能(AI)逐渐渗透到各个领域,有潜力为考古学研究带来范式革命。考古学涉及田野发掘、研究保护和展示传播,而AI可以在每个环节深度参与。结合AI考古课程开设的情况,介绍这门课程的成效以及在人文学科开设AI课程的一点建议。

个人简介:文少卿,复旦大学国家发展与智能治理综合实验室副主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分子考古学,致力于前沿分子生物学技术(特别是古基因组)与人文学科的交叉融合。通过对不同时期和区域的考古文化出土骨骼的检测,系统梳理古代人群间的谱系源流关系,进而描述中华民族“血脉”融合的动态过程。目前在 PNAS、Current Biology、Science Bulletin、Antiquity、学术月刊等杂志上发表 SCI/SSCI/CSSCI 论文 9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基金委“中欧人才项目”1 项、中国历史研究院“兰台青年学者计划”1 项、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和国别史等研究专项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日1项。
第三场 主题:AI时代的教学挑战与应对策略
5月10日 9:00-11:00
报告7:AI时代的学术诚信困境与有效评估策略探索
Academic Integrity Dilemmas in the Age of AI: Exploring Strategies for Authentic Assessment
摘要: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在高校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学术诚信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学生可借助AI轻松完成论文、编程、甚至考试任务,传统的评估方式难以准确判断其真实学习成果。本次报告将从一线教学实践出发,分析AI赋能下常见的学术不诚信行为类型,包括内容生成、代写代答、AI润色混淆原创性等现象。报告将重点探讨如何通过教学设计与评估方式的创新,实现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真实评估。实践案例包括“过程导向型评估”“AI使用反思报告”“结合口头展示的多元评价”等策略,这些方法不仅有效减少了不诚信行为,也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与理解深度。此外,报告还将讨论AI检测工具的使用边界,以及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负责任地使用AI的意识。目标是帮助教育者在AI时代构建一个以诚信与真实学习为核心的教学体系。

个人简介:朱赛德,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伯克分校网络安全分析与运营方向的助理教授,博士毕业于佐治亚州立大学,硕士毕业于波士顿大学。其研究聚焦于区块链网络与移动计算中的安全与隐私问题,结合应用密码学、分布式计算与博弈论进行交叉研究,是IEEE会员。朱博士在教学中开设区块链、网络安全风险分析、计算机系统等课程,致力于推动AI技术与教育实践的融合创新。
报告8:“与AI组队写作业”的风险、机会与潜在影响
Risks,Benefits and Potential Impacts of "Work-with-AI" Assignments
摘要:本文以北师港浸大2023年秋季学期“ Convergent Journalism融合新闻”这一采用AI协作式教学实践的课程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媒体与传播学专业大四学生在文本写作与图像创作两类AI协作式作业中的表现,揭示人工智能给追求真相与创意表达的新闻实践类作业带来的机会与风险。研究发现,AI协作显著提升了学生的创作质量:1)在文本类作业中,相比学生独立完成的文字报道作业,采用AI协作后学生平均分提升4.5%,A等成绩获得者增加66.67%;2)采用AI协作的图像类作业平均分较AI协作文本类作业再高4.2%,显示出学生在视觉叙事上整体优于文字表达。
新型作业实践也暴露出三方面挑战:约30%学生因过度依赖AI协作导致原创思维弱化,其中文本类作业深度伪造(deepfakes)占比达到24%,这些突出案例引发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危机;付费门槛带来多元AI模型使用,而不同模型的性能差异造成部分学生难以完成复杂的任务,这给AI协作式作业带来了公平性问题。另外,值得注意的是,AI图像作业的平均耗时较长且训练模型的过程中学生普遍感到力不从心,反映出技术工具对作业效率和互动参与深度的潜在制约。这提醒我们在讨论AI带来的教育效率问题时,AI工具的“低门槛创作”表象下,隐藏着调试模型、对抗算法偏见等隐性劳动,我们需要和学生一起探索价值审查、认知负荷与任务执行时间的平衡。
因此,本文设想,为了更好地将AI工具转化为思维助力而非创作捷径,在学习“提示词工程”、价值判断之外,大学应当填补传统文科教师和学生的技术知识缺口,普及基本编程能力,这样能助力师生在未来人文教育的人机协作中的深度参与,减少算法黑箱带来的无力感。

个人简介:李殿荆,英国威斯敏斯特大学媒介人类学博士,现任北师香港浸会大学人文社科学院高级讲师,进入学术领域前曾担任报社记者。主要研究方向:媒介人类学与现代藏学。主要教授课程:1)理论课:传播学理论,新媒体、文化与社会,媒体与移民;2)实践课:报道实验室,融合新闻等。
报告9:生成式AI赋能课堂教学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in AI-Powered Classroom Teaching
摘要:近年来生成式AI在教学中已被广泛应用,我们在计算机编程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探索了如何应用AI技术激发学生的兴趣及提升学习效果,包括鼓励使用AI生成代码以及分析代码等。结合教学实践,本次讨论将聚焦生成式AI赋能课堂教学带来的机遇与挑战。首先,介绍我们在计算机编程课堂教学实践中的一些探索和具体实施示例,以及学生们的反馈情况。其次,探讨教学方式的改变带来的机遇和对教学目标如何优化的一些思考,并讨论传统的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如何适应生成式AI时代。最后,讨论生成式AI的使用带来的挑战,例如如何平衡学生依赖AI与掌握基础知识的矛盾,如何培养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性思维,AI生成内容的知识产权等问题。

个人简介:吴继刚,上海交通大学密西根学院电子与计算机工程副教授。长期从事计算机编程课、光学课等教学,在教学上对使用包括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内的新技术赋能教学实践有浓厚兴趣,曾获上海交通大学唐立新教学名师奖、烛光奖等荣誉。科研方向为生物医学光学成像,计算光学成像。
第四场 主题:AI重塑教育生态的未来展望
5月17日 9:00-11:00
报告10:AI 如何重新定义语文教学?以香港中文大学语文科目的教学经验为例
How AI is Redefining Language Education:Insights from Teaching Experience at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摘要:人工智能(AI)正重塑整个教学生态,尤以其卓越的文本生成能力,对传统以读写主导的语文课程影响殊巨,未来的书写模式亦势必有所改变。「AI草稿 + 人工修订」的书写模式或将成为主流,促使我们重新思考语文教学的目标及内容,藉以协助学生未来应对学习及事业发展的需要。在我认为,适用于未来的「语文素养」理应包含对AI文本的审视及修订能力,而传统「读、写、听、说」基础训练的比重亦需调整,让学生能在AI时代保持人类于语文范畴的独特优势。当然,这势必推动评核方式的变革︰禁制学生使用AI既不可能,何不就在评核中适当加入AI元素,让学生能在合理指引及规范下应用AI来提升习作表现?笔者将根据自身于香港中文大学任教中国语文课程的实践经验,尝就就AI时代语文教学的「再定义」略述己见,旨在抛砖引玉,就正方家。

个人简介:黎必信,博士,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主修中国语言及文学,现任同系高级讲师,讲授各类中国语文、文学及通识类课程;曾获香港中文大学校长模范教学奬、并多次获得文学院杰出教学奬及其他教学奬项;近年专注中国语文教学研究,兼任多项教研项目首席或联席研究员,期内积极推动电子教学,教研成果曾于教与学创新博览多次获奖。
报告11:AI驱动·育见未来:北师港浸大以学生为中心的全景式教学改革实践
AI-Driven Education: Shaping the Future through Student-Centered Comprehensive Reforms at BNBU
摘要:在全球高等教育加速融合人工智能技术(AI)的背景下,北师港浸会大学围绕“以学生为中心”的核心理念,系统性推进AI驱动的教学改革。本次演讲从课程架构改革、本科生四年培养体系、通识教育(GE)与专业课程创新、课堂实践应用四大层面展开。首先,通过革新课程体系,建立从基础素养到实践运用的四年渐进式培养路径;其次,重构通识教育模块,将AI融入跨学科能力培养;同时,在专业课程中深化AI与学科的融合,覆盖理工、人文、商科等多领域;最后,讨论AI在课前、课中、课后全流程的相关案例,如智能学习工具与沉浸式技术应用。改革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并针对学术诚信、师资转型等挑战提出解决方案。未来,学校将持续推进AI课程建设,致力于在AI时代重新定义教育的核心价值。

个人简介:王兮,博士,北师香港浸会大学文化、创意与管理专业的助理教授。研究方向涵盖市场营销、消费者行为学,以及大数据分析的应用。在权威期刊上发表了20余项学术论文,在各类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了会议论文40余篇。教学内容覆盖了商业管理、旅游与服务,以及文化与创意产业等多个关键领域,积累了丰富的国内外教学经验。
报告12:“虚实相融·数智赋能”新工科背景下交叉学科课程服务五育融通新思路与实践
"Integration of Virtual and Real · Digital Intelligence Empowerment"——Approaches and Practices of Interdisciplinary Curriculum Serving the Five-Education Integration
摘要:随着人工智能技术与虚拟现实等人机交互技术的快速发展,高校五育教学有望逐渐摆脱教学形式单一、课程流于形式、课程内容刻板等困局,本报告聚焦如何基于“虚实相融·数智赋能”的理念,利用沉浸式虚拟现实、智能机器人等多元智能交互技术,在交叉学科课程中,发挥专业技术特色,贯通“设计、开发、实操、实践”,构建有效融入“五育”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及相关实践。

个人简介:丁玎,东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计算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东南大学)副主任,江苏省双创博士,东南大学“至善青年学者特设岗位-应用基础和基础研究人才专项”资助获得者。于东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取得学士和硕士学位,于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随后在代尔夫特理工大学交互智能组担任研究学者(Research Fellow)。
主要研究方向为人机交互与交互智能、虚拟现实与边缘计算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中国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重点项目,江苏省高校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专项课题等项目,累计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在领域权威国际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其中包括IJHCS、TOSN、IJHCI等CCF A、B类期刊多篇,目前担任中国计算机学会人机交互专委会执行委员和多个知名国际会议和期刊审稿人。
报告13:与大模型高效交互:AI时代的核心竞争力
Effective Interaction with LLMs: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in the AI Era
摘要:在人工智能大模型深度融入教育的背景下,本报告聚焦师生与大模型交互的核心能力——"精准表达与结构化沟通",揭示这一能力如何成为驱动教学创新的底层逻辑。通过具体案例分析思维链、少样本示例、自洽校验等提示词技巧,实现效率提升和教学范式转变。学生从“被动接受修改意见”到“主动设计AI协作路径”,通过指令引导大模型生成对立观点论据,培养批判性思维;教师从“单一评价者”转型为“AI协作导师”,利用大模型实时分析全班共性问题,动态调整教学侧重点。报告强调,掌握提示工程方法论,将重塑师生问题解构、逻辑建模与批判性思维,成为AI时代驾驭智能工具的核心竞争力。

个人简介:曹斌,浙江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计算机博士毕业,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公派联合培养博士,香港科技大学/华为诺亚方舟实验室博士后。现担任杭州市计算机学会秘书长,CCF服务计算专委委员,以及中国中文信息学会语言与知识计算专委委员。主要从事智能服务计算相关研究工作,在TKDE、ICLR等顶级期刊和会议发表论文80余篇,授权专利20余项。曾获得EAI CollaborateCom国际会议杰出贡献奖、CCF-腾讯犀牛鸟卓创奖等奖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