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上午,2025年复旦-长三角“全球华人共话AI赋能教学创新”系列论坛第一场顺利举行,本场活动主题为“AI赋能的教学创新实践”,通过腾讯会议和超星学习通进行,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齐聚线上,围绕人工智能在教学中的应用展开深入探讨,分享前沿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吸引了来自全球多所院校的300余名教师参加。本场论坛由复旦大学主办,同济大学和南京大学协办。
活动开始,本场召集人复旦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主任陆昉教授首先对论坛举办的目的及背景做了说明。复旦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分别于2023年和2024年主办全球华人共话教师教学发展和教学研究论坛,2025年在AI的时代背景下,组织“全球华人共话AI赋能教学创新”论坛,邀请长三角高校教师教学发展联盟兄弟高校共同举办。随后陆主任简要介绍了第一场活动的主题、主持人和演讲嘉宾。

活动上半场由同济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主任张伟平教授主持。

马来西亚砂拉越大学认知科学与人类发展学院曾纯真教授作题为“人工智能作为认知伙伴:重新思考高等教育中的教学与评估”的报告。曾教授在演讲中指出人工智能正迅速成为教育者和学习者的认知伙伴,为教学与学习带来变革性机遇。她在演讲中探讨了AI如何通过作为认知伙伴提升学生的学习成果。这种人工认知不仅能复制人类思维, 还在某些方面超越了人类能力。 AI的赋能促使教学方法进行重塑, 它增强了人类认知, 并创造了协作, 知识建构和知识表达的新形式。以AI综合学习互动模型为基础, 本次演讲提出一个框架, 帮助理解AI如何促进教学与学习中的新型互动, 从而重新定义教师与学习者的角色。 同时, 曾教授还结合案例就如何应对AI综合过程中面临的关键挑战,尤其是在学习评估方面,探讨AI如何维护学术诚信的策略, 以及推动深度学习与关键技能发展的创新评估方法等问题进行了阐述。
同济大学于幸泽教授以“协作工具 动态课堂 智慧平台 ——AI 全过程赋能设计类公共基础课教学”为提分享了“艺术造型”的教学设计与实践成果。于教授团队构建AI多元智创平台,集成CRAIAT图像生成管理系统、机械臂AI绘画系统等前沿技术,为学生创作提供强大支持。通过 “手绘创意”与“协作创意” 两阶段教学,融入AI教学内容,采用“师-生-AI”互动式教学设计,不仅提升学生技能与创新能力,还丰富课堂互动,引导学生辩证看待AI作品。基于AI构建的个性化学习路径,实现因材施教,近五年学生课程成绩显著提升,在国内外艺术竞赛中屡获佳绩,充分彰显AI赋能设计教学的显著成效。

下半场由南京大学软件学院副院长刘嘉副教授主持,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副教授郝奇以“将AI与天文前沿研究深度融合的教学实践”为题分享了教学经验。在天文学进入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AI 成为重要研究手段。郝老师以“南京大学人工智能通识核心课程体系”X层次和Y层次的两门课程为例,展示了如何将AI与天文前沿研究深度融合的教学实践,阐述了如何在具体项目研究和课题探究中,提升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解决实际科学应用问题的能力,以及面对未来数据和技术智能化时代解决多学科领域复杂问题的创新能力。
在每位演讲嘉宾结束后,与会教师积极参与互动交流,就如何评估学生在产生结果的过程中的学习证据、AI评估+无AI评估的组合占比、过程性考核如何评价每位学生学习的达成度、创新教学法(包括技术平台+课堂互动+项目展览)遇到的挑战、以及“人工智能融入艺术教育后如何衡量学生在艺术方面的高阶认知能力”等问题和与会嘉宾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最后,陆昉教授对本场活动做了简要小结,对主持人和嘉宾以及与会教师表示感谢,并邀请大家积极参加后续三场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