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16日,复旦大学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登陆全球MOOCs平台的首门课程《大数据与信息传播》将于4月1日正式上线Coursera平台。该课程是复旦大学与Coursera合作的首次尝试,开启了复旦大学“拆下大学围墙”,直面MOOCs时代的危机与挑战,探索创新教学模式的历程。复旦大学宣称,发展有复旦特色的慕课,要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习成效,重点是加强课程内容建设与推进混合式教学改革,而非做大学不擅长的市场与平台。
紧扣时代脉搏,首推《大数据与信息传播》
本次推出的《大数据与信息传播》由复旦大学教学名师、新闻学院程士安教授执鞭,课程瞄准国际、国内的实践及科研的发展潮流,紧扣时代脉搏,融入了程士安教授团队多年的实践、思考与研究成果,将现实教学中采用的“翻转课堂”形式搬上云课堂。
程士安风趣地说,“课程内容讲述大数据时代众多独特、有趣的信息传播现象,我们有必要亲身体验内容上云端,课堂上云端,学生评价上云端的教学过程;真切感受在线授课的公开性和挑战性、学生的参与和互动性,以及评价的挑战性和尖锐性。课程上线MOOCs平台,揭开了实体课堂和云端课堂的残酷竞争!”程士安表示,自己幸运地成为了复旦大学第一位尝试者。
程士安在讲授《大数据与信息传播》的课堂上,将抛出一系列有趣的问题:当人类还在孜孜不倦地探究地球世界的无尽奥秘,却又面临着解密网络世界神奇现象的挑战;我们是否认清了复杂网络世界的基本结构和生存规律?在浩瀚无边的神奇网络世界,我们是否能识别并洞察生存在社会化媒体中的各类人群?我们是否能厘清网络世界中社会人群的镶嵌、连接和涌现的独特规律?网络人群之间的对话究竟是清醒的、现实的,还是在梦呓之中?而产生对话的缘由又是什么?是否有一股无形的内在动因、外在驱动力在复杂网络世界游移?如果有,它是谁?它在哪里?如何测量?如何优化网络信息传播的路径?
诸多有趣的谜底尽在课堂内外。程士安倾力打造的MOOCs教学课堂将为见面的、不见面的志同道合者,搭建起一个全方位的教学互动、生生互动的大平台。
据介绍,《大数据与信息传播》结合网络实践剖析大数据时代“人”、“媒体”与“信息”的独特关系和基本规律;将传播学与计算机、数学、社会学、心理学等领域的相关知识连接起来,多科学携手,共同探究公共传播、商业传播等领域鲜活的社会现象和社会规律。程士安教授表示,期待在线上与学界、业界;国际、国内的志同道合者,共同探索日新月异的网络未知世界。
此外,程士安在实体课堂讲授《大数据与信息传播》的过程中,曾组织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在课堂内外围绕8大话题,收集资料、阅读文献、调查访问,经过小组讨论、反复争论、撰写论文,师生共同创造的结晶已集结成书,将于今年4月伴随课程在MOOCs平台上线。程士安深有体会地说,“青年学子是社会的未来,他们的智慧是我思想的灵感源头,他们的参与是我产生勇气、探索未知的精神支柱,研究与教学相长,教与学相长;我从中受益匪浅。”《大数据与信息传播》作为一门由复旦师生共同“创造”的课程,上线MOOCs平台,迎接慕课时代的挑战,具有特别的现实意义。
复旦大学副校长、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主任陆昉教授表示,“我们要把复旦大学的优秀课程推向全球,服务于社会大众。”而选择《大数据与信息传播》这样一门本身就在探究媒体格局、信息流动规律、传播规律的课程试水慕课,更体现了复旦教学实践与教学研究并行、结合的思路。
以学生为中心,在线课程与实体课堂“同步”互动
尽管MOOCs对传统教育的影响显而易见,但它并不能解决一切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师生互动的程士安就认为,虽然MOOCs比原来的网络公开课更加深入,但并不能完全承载自己对课堂教学的全部想法,更无法替代师生间“面对面”的互动与大讨论。以《大数据与信息传播》为例,课程与当下的媒体格局变化、信息传播手段息息相关,内容需要不断丰富与创新,这也是单纯的在线视频课程无法承载的。“复旦教学最重要的一点便是激发青年学子的创新思想。在实体课堂上,学生不经意间的idea,及时得到了同学、老师的肯定与建议,更能碰擦出智慧的火花。”程士安坦言,“幕课是一个非常好的平台,能不断推进、刺激我们的课程往前走;但课程往前走以后,能完全承载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教师的教学设想吗?”
不同于其他在线课程,《大数据与信息传播》不仅将精心录制教师授课视频,完成线上教学,还将作为一门混合式教学课程,面向复旦学生开放,提供更符合个体需求、更关注学习成效的学习历程。
课程4月1日上线后,第一堂线下课程将以“本科教学公开课”的形式,在校园内向复旦师生开放,并通过现场视频直播等形式进一步扩大受益人群。之后,程士安将与选课学生围绕线上课程的八大主题,展开深入、充分的小组讨论;在Coursera平台上选修课程的学习者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与教师沟通。程士安还将根据各方的反馈,不断更新与扩充自己的授课内容。不仅课堂讨论的情况可以通过在线课程视频反馈给社会,网络平台上的争鸣与声音也能及时回传课堂,实现在线课程与实体课堂“同步”互动。
“在慕课的平台上,来自全球各地的学习者会将各种问题抛给教师,教师的授课重点不在于将知识传授出去,更多地在于启发学生以及引导学生进行更有效的学习。”陆昉坦言,在发展MOOCs的过程中,从教师到学生都需要重新审视自己已有的教学和学习观点。“学生在线上任选时间和个体进度进行基本知识的学习,师生‘面对面’的课堂时间则用于支持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直接增加学生和教师的互动与个性化沟通,才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学习成效。”
陆昉表示,将MOOCs资源引入传统课堂,采用混合式教学,将有助于复旦探索大学教学模式创新,真正提高教学质量。“在复旦内同步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将使复旦的学生从与全球学生的共同学习中获得更大受益。”复旦发展慕课,要以学生为中心,结合高校教与学的特性需求,以慕课作为教师优化和完善教学模式、学生灵活和改善学习方法的辅助手段,充分结合师生教与学的个体需求,打造适应高校学生个性发展的优质课程。
课程内容是重点 而非技术与平台
陆昉曾多次提出,MOOCs的正面意义不仅在于提供给校外学习者优质的学习资源,更在于通过MOOCs促进大学优质课程资源建设和教学模式创新。“课程质量才是大学安身立命之本”,只有提供优质的课程才能让更多的学习者满意。“课程内容要有必须得技术支撑,但更强调课程内容设计,强调教与学的方式,突出线上与线下的结合、教师授课与学生探究的结合。中国大学要在全球慕课格局中有一席之地,要在互联网经济大潮下有立生之本,靠的都是高质量的课程。”
在陆昉看来,比起花大力气发展慕课平台、为慕课推广中国市场,复旦更加关注MOOCs的内容建设与校内的教学模式改革,未来或将根据不同类型的课程特点选择合适的平台作为载体,让更多的学习者受益。
若没有以学生能力培养的教学改革来配套,简单的课程内容共享往往难以取得预期效果。将“翻转课堂”搬上云端,《大数据与信息传播》是复旦强调线上、线下,教师授课与学生探究有机结合的一次有益尝试,陆昉指出,复旦发展幕课,不仅要向全世界提供来自复旦最前沿理论观点和教学思路,更要抓住契机改革教学模式,充分引入混合式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引领高等教学的改革。
“目前已有了一批文理医科的课程进入了实质性的建设过程,根据不同的建设周期,预计9月新学期之前,还有6-8门课程上线。这是第一期试点项目。”陆昉介绍到,更多体现复旦特点和优势的系列慕课课程,目前已经进入了谋划阶段,复旦已经加入U21联盟的MOOCs计划,会在适当的时候推出合适的英文MOOCs。
“内容才是发展幕课的重点,引入混合教学模式,做好准备,才能将复旦的各类课程随时接入适合不同人群的平台,”陆昉表示,复旦大学将依托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校园信息化办公室等,由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副主任、微电子学院教授蒋玉龙牵头,成立复旦在线课程建设与研究小组,以慕课建设为契机,加强对复旦在线课程的整体规划,在参与大规模在线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研究方面做出更深入的探索,努力为更多复旦大学和其他中国高校学生制定有针对性的精细化课程,并向全社会的广大学习人群分享优质学习资源,不断提升复旦校园教学质量、推动中国高等教育改革、满足社会学习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