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促进教学一线教师的交流与互动,复旦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于本学期启动课程观摩交流项目。该项目以日常教学课堂为载体,邀请不同学科教师作为课程嘉宾,与课程主讲教师就课程主题内容、教学方法手段等进行探讨交流,共同检视课堂教学活动及其成效。课程除选课学生外,同时向广大师生开放。
5月14日上午,由新闻学院曹晋教授主讲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媒介与社会”,作为中心组织的首门观摩交流课程正式推出。来自哲学、法学、社会学、生物科学、物理学、计算机、医学等学科领域的10余位教师学者应邀进入课堂,与选课学生一起共同听课。
曹晋教授结合自己最新的科研课题,就“新媒体与儿童都市玩工”这一主题进行讲授,不仅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也教会学生如何在有效把握理论新动向的基础上,结合对经验社会的敏锐洞察,挖掘问题进行思考和研究。对于这样的教学方法,不少课程嘉宾给予高度评价,生命科学学院卢大儒教授称之为“科研化教学”,认为这样的方式能够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和理解理论知识,也懂得如何运用理论知识去解释和分析经验问题。物理学系教授、复旦大学教师教学发展委员会(以下简称“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侯晓远表示,作为一位理科教师,通过这堂观摩交流课,能够获得一种与自己日常教学不一样的授课思路,深有启发。
在肯定的同时,课程嘉宾们也向曹老师提出了意见和建议。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委员会主任委员乔守怡提出,课堂应鼓励不同的思维方式,可以采用对抗性的对话方式,让学生围绕课程主题,表达不同的观点。委员会委员、高等教育研究所熊庆年所长则从另一种角度考察课堂,通过对课堂现场效果的分析,提出了进一步改进教学方式和加强课堂时间控制等建议。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周蓓华主任医师、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黄萱菁教授、哲学学院张双利副教授等均结合自身学科背景,对课程内容进行了分析、补充和讨论。
今后,复旦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将继续组织更多的观摩交流课程,通过不同学科的交流探讨,一者促进任课教师完善课堂教学,二者帮助学生启迪思维、开阔视野,三者呼吁全校教师不断汲人所长,拓展自身教学经验。
东方网:台上讲课台下评议 复旦通识教育课观摩交流不走过场
东方网记者杜丽华5月14日报道:今天上午,在复旦大学第三教学楼3408教室,新闻学院曹晋教授讲了一堂媒介与社会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一堂课讲完了,老师和同学都没有像往常一样离开教室。原来,曹晋教授还要接受台下老师和同学的评议。
复旦大学从2006年起,开始建立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体系,核心课程与文理基础课、专业教育课程一起构成了复旦大学本科生的基本教学课程。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分为文史经典与文化传承、哲学智慧与批判性思维、文明对话与世界视野、科技进步与科学精神、生态环境与生命关怀、艺术创作与审美体验六大模块,旨在打破分门别类的学科壁垒、贯彻人类学问与知识的共同基础,从而帮助学生形成基本的人文修养、思想视野和精神感悟。
“地球村中的儿童在苹果技术的迷思中,存在着失去多样性文化环境的危险;媒介产品借由技术之便深入儿童成长空间,可能致使儿童成长依赖傻瓜机器的指尖触屏高手,思维创新的低能儿……”曹晋在课上阐述了新媒体时代对儿童的影响。
在台下学生中间,有10位教师教学发展委员会的老师。点评环节,几位老师对曹晋教授理论联系实践及探索研究方式教学方式给予高度评价。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的黄萱菁发表了不同言论,“我不是特别赞同曹老师的说法,新媒体新技术已经不可阻挡,它对人们科技进步会产生很大作用。我作为果粉,现在已经不用笔了,因为我不需要了。”
复旦教师教学发展委员会主任委员乔守怡通过向学生现场提问,来考查这堂课的学习效果。他首先请一位同学用20秒时间,概括这堂课的核心内容。又请一位同学用三个关键词来说说这堂课的内容。乔守怡还建议,可以将学生分成正反两个阵营。正方的观点是ipad深入孩子的生活没必要大惊小怪,反方认为平板电脑对儿童会产生负面作用。乔守怡认为,不一定要让学生都接受老师的意见,可以培养学生批判学习的思维。
“一堂课上7次笑声,4次板书,2次提问,曹老师4次看表。”高等教育研究所的熊庆年记下一组观察数据,他还一针见血地指出授课者的不足。“上课时我注意周围学生的反映,其中有四五个学生在看手里的手机,这也是检测教学效果的一部分”熊庆年说,讲通识教育课,要紧紧把握教学目标。
面对同事的褒奖与批评,曹晋教授笑而受之。
上海教育新闻网:复旦一堂普通选修课 多名教授争相观摩“找茬”
今天(14日)上午,复旦大学第三教学楼的3408教室,虽然迎来了一堂普通的本科选修课,却有82名学生细心聆听,10名老师交相探讨,还有数十名师生饶有兴致地旁听。
这是一堂特殊的观摩交流课。
交流课折射出一种新气象——如今将教学质量改革融入课堂教学实践中,是复旦大学促进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一次探索。通过在场各专业资深教授的交流与点评,不仅可以促进中青年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也能让学生们更好地接受通识教育的熏陶。
一堂文科课,多门学科思想的碰撞
今天,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曹晋的这堂“媒介与社会”课程被选作该校的观摩交流课,除了选修该门课程的82名学生像日常一样前来上课之外,还有10名复旦不同学院与专业的老师也过来“听课”。
在这堂课中,曹晋讲授了新媒体对现代儿童成长的影响,其中不乏生动的实例对新媒体理念的探讨,也不时穿插课堂的提问与回答环节。曹晋的授课结束之后,10名老师分别对该课题进行了探讨。
复旦儿科医学专业的周蓓华老师从医学的角度就“新媒体对儿童的影响”问题进行了补充与探讨;该校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的黄萱菁老师从科技发展不可逆转的角度,对给话题提出了异议。
物理学系的侯晓远老师感叹道:“作为一名理科的老师,能聆听到文科老师的课堂教学,听到不同观点的交汇与碰撞,确实令人受益匪浅。”他表示,文科老师的授课经验对理科教学也深有启发,二者应该得到有效融合。
资深教授来“找茬”,促进教学质量改革
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熊庆年也是该堂课旁听者中的一员,他对曹晋的课堂教学形式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曹老师的讲课中有4次板书、7次笑声、2次提问和4次看表,这说明课堂教学的方式和课堂时间的控制方面可以进一步进行完善。”
他直言不讳地对这堂课进行了“找茬”:在课堂中,不乏有同学低头玩弄手机或电脑,新媒体时代同时也在考验着传统的教学方式,老师们应该利用好新媒体的手段,让课堂教学更活泼、更有效。比如,可以将学生分为不同的阵营,对课堂主题进行探讨,让他们在思辨当中增强对社会实际和学术理论的认识。
一堂普通的通识教育选修课,能收到诸多资深老师们的不同建言,复旦学院副院长王颖表示由衷的欣喜。他希望通过这样的观摩交流课,能够有效地提高复旦的本科生教学质量,促进教育教学的改革。
教师教学的发展,学生最受益
据悉,这10名“听课”交流点评的老师均来自复旦大学教师教学发展委员会。该委员会每一位委员都将切实参与到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实施环节中去,为学校的教学发展提供实质性力量。
复旦教务处教学研究办公室范慧慧老师介绍,这是复旦第一堂教学观摩交流课,也是教师教学发展委员会教学改革的一次尝试。该委员会继续从开展教学培训、改进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评估课程教学质量等三大方面着手,对教学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提出规划。
新闻学院大二的学生小吴聆听了这堂特殊的课程后,深有感染。他说,复旦提倡博雅与专精共治的知识修养,通过这样的观摩交流课,学生能收获到不同学科老师的思想理念;另一方面,资深教授“找茬”与指导,能够有效地点拨年青教师的课堂教学,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归根结底,这样的观摩交流课的受益者是学生,这将更有利于我们对知识的汲取与探索。”小吴说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