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改研究 

    准入制 + 考评制=高课程质量——化学系开展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导向性尝试
    发布日期:2007/1/1

      在刚刚结束的教学评估中,我校本科化学课程授课教师得到了学生的一致好评,学生不仅给任课教师们打了高分,还写下了诸如“课程含金量高”、“经常介绍国际先进成果,很受启发”等评语,可谓是化学系教师队伍建设的一次成功验收。

      强调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的教学,循序渐进,重视实验室和实验内容现代化以及实践技能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化学系副系主任徐华龙教授坦言这是几代复旦化学人的追求,也是化学系的立系之本。

    开课:先培训再准入

      化学系立足于培养一批稳定的教师梯队,做到在基础课程教学人数上要有部分余量,并规定每一位教师都要为本科生上课。

      为保证课程质量,化学系实行了教师开课培训及准入制度,本科教学指导小组在对系里课程进行梳理后,把课程需求教师信息在网上公布,每位教师都有申请权。课程负责人和专家们根据申请者的年龄结构业务水平等进行比较,选择合适的讲课人选。青年教师要经过一套开课培训程序才能站上讲台:他们至少先要听一轮老教师的课,同时完成一些教学辅助工作;而作为课程教学的后备人选首先需要在一个由课程教学负责人和其他教师组成的专家组讲解教学的某一章节,通过后才可进入后备教师队伍系列。通过这种准入制度,稳定而有序地培养好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师队伍。

    岗位考评:提供制度保障

      此外,化学系的教师岗位考评制度为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据徐华龙教授介绍,化学系强调教师都要投入本科生教学,在岗位考评中规定:教师每年需要完成一定的本科生教学量。数量虽然重要,但更具有导向性的是提高教学质量,所以化学系率先地提出了“质量因子”的说法,即教师一年的教学业绩量=教学工作量*质量因子,质量因子和教师教学质量密切相关。也就是说,如果因为教学事故的发生而导致质量因子小于1,甚至为零的话,那整个一年的教学业绩量就会大大减少,甚至归零。“质量因子”的提出,进一步要求教师不仅要完成规定的工作量,更要保证教学质量。

      2006年以来的短短一年,化学系教师培训和岗位考评制度的改革已经初见成效,青年教师纷纷表示出对本科生教学的热情,从长远讲来,这些改革势必会促进学生基础知识的丰富和科研能力的提高。

      除了教师开课培训准入制度和教师岗位考评制度外,化学系设立了本科教学发展基金,主要用于鼓励教学研究、发表教学论文、提出教改项目、编写教学教材等。

      在严格把握基础课程教师队伍建设的同时,化学系鼓励教师开设专业选修课程和通识教育课程,并义务指导学生进行课外学术创新活动。教师可以结合自己研究所长,采用多种形式,如专题、创新实验等,把研究前沿领域知识介绍给学生,指导学生们课题实验,鼓励学生在专业基础课之余,培养起科研创新能力。化学系著名教授刘旦初所开设的通识教育课程《化学与人类》已经成为风靡全校的名课之一,并被评为全国精品课程。

      展望新的一年,徐华龙教授表示,还有很多构想有待他们去实现,譬如如何把教学经费进一步体现在课程建设上,如何实现课程教学的国际化交流等。
     


    上一篇:高校原典精读课教学中的师生互动——语言学精读课教学方法探索

    下一篇:实验物理教学改革推陈出新——聚焦校物理教学实验中心教学探索

    本文地址:http://cfd.fudan.edu.cn/yanjiu/503.html
    图片新闻
    loading
    会员登录
    联系方式
    电话:55664497(教发业务)
    电话:65647637(在线课程)
    地址:上海市杨浦区邯郸路220号光华楼东主楼29楼2904、2909室
    邮箱:jxcj@fudan.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