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改研究 > 教学学术分享日 

    第七届复旦大学“教学学术分享日”活动
    发布日期:2022/12/1

      (报名在页面底端)  

      “教学学术”(Scholarship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即SoTL) 由美国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前主席厄内斯特·博耶于1990年提出,意在鼓励教师开展针对学生学习的学术性研究,并将研究结果公开分享以提高教学实践质量。近年来,随着国内高校教师教学发展工作日益深入的开展,“教学学术”也越来越受到国内高校及其教师的关注和重视。

        为促进我校教学学术发展,引导教师积极开展以解决教与学实际问题为主要目的的教学研究,复旦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从2016年起推出“教学学术分享日”活动。本届“教学学术分享日”活动,邀请兄弟院校的教师与本校教师一起分享和探讨教与学的研究话题。

            特此诚邀广大教师的积极参与和交流!

    时间:202212月8日(周四)全天    

    形式:线上     

    主办:复旦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

    主持:丁妍(复旦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副主任)

    点评嘉宾:陈向明(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鲍威(北京大学教育学院研究员)

    议程安排:  

     

    主持人:

    丁妍,日本国立名古屋大学教育发展学博士,现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复旦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副主任。

     

     

     

     

    点评嘉宾:

    陈向明,哈佛大学教育学硕士和博士学位,现为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席、教育质性研究中心名誉主任;中国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世界课例与学习研究协会理事、华东师范大学上海终身教育研究院特聘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教师教育、课程教学论、质性研究方法等。主持课题十余项,出版著作十余部,发表论文270余篇;曾获“北京市优秀教师”荣誉称号。

     

     

     

     

     威,北京大学教育学院 研究员(新体制长聘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日本东京大学博士。研究领域为高等教育管理、教育经济与财政。主要研究议题包括:高等教育院校影响力与学生发展、高校教师发展、高中-大学衔接、高等教育财政等。曾获教育部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第六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第四届全国教育实证研究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全国终身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等多项省部级奖励。

     

     

    探索一种应对疫情线上线下兼容的教学模式

    赵斌,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态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多次获全国高校生命科学类微课教学比赛一等奖、上海市首届移动教学大奖二等奖;《生态学:管理大自然的经济学》获2020 年度上海高等学校一流本科课程,发表教改论文多篇。

     

    疫情持续时间超预期,促使我们探讨一种线上线下都兼容的教学方式,可应对未来不确定的疫情影响。这种模式称为“学思写评诉”STIEC 。该模式的核心思想是:虽然线上与线下课程无法相互替代,但可以找到一种灵活用于线上和线下的方法。未来,线上教学可能会成为主流的教学方式,线下教学作为一种辅助,这种方式本来也是主动适应未来的教学趋势,在教学成效上实质等同,甚至更好。本研究借助《生态学:管理大自然的经济学》的教学效果和数据对这种兼容教学模式进行了说明。

     

    线上线下同步教学:我们如何实现“同步”?

     

    陈钰,博士,复旦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高级讲师,学院教师教学发展发分中心副主任。首届“全国高校混合式教学设计创新大赛”三等奖,主讲课程获评上海高校一流本科课程,发表教学研究论文20余篇,编写教材7部。主要教学研究领域为国际中文教育。

     

    受疫情影响,在留学生教学中,利用视频会议软件,对教室现场学生和远程学生开展线上线下同步的教学成为了目前主流的教学形式。这一教学形式拓展了学习空间,为不在校园内的留学生提供了课堂学习的机会;同时,由于聊天工具、录屏技术等融入,也给了留学生提供了比教室上课压力更小的课堂参与和课后复习的机会。因此被认为是一种“构建全球本土化课堂 ”的有益尝试。但是仅仅依靠技术,是否就能真正实现“同步”,这依然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本研究从教师、研究者和学生的视角,去探究这一教学形式在实践中出现的“不同步”的挑战,从而思考对应的教学策略,提升线上线下同步教学的效果。

     

    实时在线教学下大学生学习态度与学习体验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王力娟,女,上海交通大学教学发展中心培训师、项目主管,教育学院硕士生导师,《教学学术》副主编。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十三五”规划教育学项目、省部级教育科学规划重点项目等,出版专著2部,发表SSCI、ESCI、CSSCI等期刊论文20多篇。研究方向为教师焦虑、教学学术和大学生责任意识培养

    本研究采用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探讨疫情期间大学生实时在线学习态度和学习体验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实时在线学习中,大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体验的均分都高于标准分。但无论学习态度还是学习体验都在性别、是否拥有独立的学习空间、家人是否约束学生认真学习、学院和年级类别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同时,线上教学大大增加了学生的学业压力,给学生的注意力、自控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身心健康等带来很大考验。据此,本研究提出相关建议,以便为未来线上和线下教学的改进与提高提供参考。

     

    疫情封控背景下线上教学如何影响学习负荷

     

    陈侃,复旦大学心理系副教授,复旦大学教师发展中心特邀研究员。上海市浦江人才。国际荣格分析心理学会注册荣格分析师。主要研究领域是研究型教学、在线学习分析以及学习评估。

     

      本研究探讨封控紧急线上学习状态下,大学生的学习负荷状况;探讨哪些教与学的因素影响了学生学习负荷;以及这些教与学的因素之间如何相互作用。

     

     

    学习风格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探析

     

    朱洁,西南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获得第二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第二届四川省普通本科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等,主持省一流课程“创新能力基础训练”,出版专著《创新能力训练》等,发表教改论文多篇。教学研究的方向是学生学习风格与创新能力。

     

     

     

     

    刘赪,西南交通大学数学学院副教授主持国家级一流课程“概率论A”,获得四川省教学成果奖特等奖及二等奖各1项,第二届四川省普通本科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三等奖,出版教材《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应用统计》等。教学研究的方向是学生学习风格与创新能力

     

    基于如何测量学生创新能力、学习风格如何影响创新能力的生成两个问题,以西南交通大学学生为样本,连续两次的问卷调查发现:Z时代大学生学习风格正在向活跃、直觉、言语、序列四个方向发展;具有活跃和视觉学习风格的学生在创新能力方面有明显优势;对于不同年级和学科的学生,影响其创新能力的学习风格因素差异明显。

     

     

    结构性促进或主动性成长:疫情背景下高校教师参与教学发展实践

    的影响因素研究

     

    张国平,教育学博士,讲师,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师发展中心项目主管。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1项,在《高等教育研究》《教师教育研究》《教育发展研究》发表论文多篇,获评上海市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二等奖。主要研究领域为高等教育管理、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工作场所学习、教师终身学习与发展。

    高校教师教学范式的转变需要其教学实践性知识发生质变,而教学实践性知识的质变主要发生在教师教学发展实践的矛盾冲突中。传统的高校教师教学发展实践主要为参与集中式培训或会议,此类教学发展实践存在着很多的局限性,并不足以支持教师的教学实践性知识发生质变。在国家积极推进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建设、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背景下,高校教师参与教学发展实践的影响因素正悄然发生着变化。本研究主要回应两个研究问题,一是疫情背景下高校教师参与教学发展实践的类型及程度,二是学校结构性因素与教师主动性因素如何影响教学发展实践的参与度。

     

    基于SOLO分类法的考核设计与学习成果评价

     

    金涛,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主任医师、副教授,承担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专业本科生、八年制、留学生的“诊断学”、“内科学”的课程教学工作,主持完成两门课程的上海市教委重点课程建设项目,为上海市精品课程“临床技能实训”主讲教师参编国家级十三五、十四五规划教材4本,发表教学论文3篇。擅长模拟教学课程设计,获上海市第二届创新教学大赛地方院校副高组特等奖,全国赛三等奖。

     

    判断学生思维认知的发展程度和对思维训练教学效果的评价一直是教学评价中的难题。这个难题困扰着思维训练教学设计优劣的评判,阻碍着对思维训练教学设计的改进。单次或短期的教学行为往往不足以使学生的思维结构层次在教学前后发生显著改变。因此,我们对我校长学制学生进行了“大教育”背景下的临床思维序贯式教学设计,并尝试使用约翰.比格斯等提出的“SOLO分类法”(Structure of Observed Learning Outcome,SOLO)作为学生思维发展的评价工具,持续追踪其从本科阶段接触内科学课程开始至规培毕业阶段的思维结构层次的变化过程,为探索有效临床思维培养的方法与途径提供测评依据。

     

    数字经济时代数量经济学课程教学研究

     

    陈登科,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CSSCI期刊《世界经济文汇》编辑,获第十八界孙冶方经济科学奖、中国经济学优秀博士论文奖、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所建课程为上海高等学校一流本科课程、上海高校市级重点课程、复旦大学思政课思政标杆课程,出版《计量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和《高级计量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教材,学术论文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等期刊。

     

    数字经济时代,海量数据涌现、数据形态发生显著变化,传统数量经济学教研已经无法有效适应这一变化。本研究通过对数量经济学课程核心课程——计量经济学授课教师和选课学生调研,同时结合数量经济学课程教研特点,分析数量经济学课程教学面临主要问题的影响因素,探索适应于数字经济时代的数量经济学课程教研模式,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建议。

     

      

    报名指南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第六届复旦大学“教学学术分享日”活动

    本文地址:http://cfd.fudan.edu.cn/yanjiu/fenxiang/2237.html
    图片新闻
    loading
    会员登录
    联系方式
    电话:55664497(教发业务)
    电话:65647637(在线课程)
    地址:上海市杨浦区邯郸路220号光华楼东主楼29楼2904、2909室
    邮箱:jxcj@fudan.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