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改研究 > 教改研究报告 

    2019年第一期(教改报告)
    发布日期:2019/12/29

    1. 建设教-研-训-赛思维互动的英语口语思辨教学体系
    2. “社会保障”课程的多元化教学方式研究与实践
    3. 数字化时代的实体课堂教学
    4. 提高学生学习成效的深层学习教学模式探索
    5. 以学生为主体,依托物理演示实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实践
    6. 沙盘模拟在保险教学中的运用
    7. 复旦大学女子足球课程分层教学以及课外延伸的实践研究

    建设教-研-训-赛四维互动的英语口语思辨教学体系

    复旦大学 外国语言文学学院 万江波

    一、项目背景

    英语沟通能力、思辨能力的培养是复旦大学培养国际化人才的重要内容之一。然而基于一年一度大规模的复旦大学英语水平测试中口试部分所暴露出的问题,我们发现考生发言普遍存在内容空洞、逻辑性差、语言质量不高等现象,考生对论证的基本结构(“论点-论据-推导”三要素)缺少应用,“思辨缺席”现象仍普遍存在。学生得不到专业系统的训练和指导,以至于总体上其英语沟通能力及思辨能力仍相对薄弱,不能从整体上反映出复旦大学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效果。

    另一方面,作为我校负责选拔培养拔尖英语思辨人才参加国内外英语演讲、辩论竞赛的教学单位,外文学院英语演讲与辩论中心在实际备赛选拔培训当中,也经常发现人才来源单一、缺少锻炼、后备人才青黄不接等现象和问题。教学团队以往也尝试过定期讲座、导师制等课外辅导方式,效果都不甚理想。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提出“教-研-训-赛四维互动模型”方案,从优化英语思辨教育的整体生态环境着手,以人才培养为核心,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联动,使得教学、科研、训练、参赛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实现可持续的良性发展。

    二、具体实施方法与过程

    Eric Jensen在《促进学习的环境》(2003)一书中指出,“世界上不存在中性的环境,只有有益或有害的环境”。建设有益的教学环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有鉴于此,我们提出以建设教-研-训-赛四维互动的英语思辨教育生态环境作为解决方案,旨在优化我们的英语思辨教育生态环境,建设一个健康而有活力的、可持续发展的教学生态环境,最终促进提高学生的英语口头表达能力、思辨能力,促进我校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基于上述问题,我们尝试的具体方法与过程如下。

    (一)实施时间

    筹备阶段(2017.7-8)资料搜集、制订总体发展规划

    发展阶段(2017.9-2018.12通过第二课堂活动、训赛活动,形成有一定辐射能力的校园文化;初步建成系统性的视频资料库;同时,教学团队研究文献,总结经验,积极参加校内外教学研讨会,宣读研究论文。

    总结阶段(2019.1-至今):进一步完善教学生态环境体系建设;反思项目得失经验;整理项目资料,撰写项目报告。

    (二) 实施方法

    1. 鼓励教师培养科研兴趣,以科研促教学,实现教学相长,完善英语思辨教育的内部生长机制

    我们的教学团队共有5位中青年英语教师和2位外教,其中3位高级讲师,6位博士。除了在课堂教学效果、课外竞赛辅导成绩非常突出之外,团队的教学科研能力也相对较强,科研兴趣涵盖:教学测评、思辨研究、幽默研究、拔尖人才培养研究等等,她们的研究兴趣和科研能力是促进教学效果的原动力。通过以任务为驱动的教学模式,团队成员之间定期召开研讨会,相互听课,通力合作、互通有无,借助课程网站实现成果共享,形成健康有活力的教学内部生长机制,整个教学团队达到良好的整体教学效果。

    在此期间,英语演讲与辩论教学团队负责人及成员多人次受邀在全国英语演讲教学研讨会或研修班上宣读论文或分享教学经验,探讨如何优化课程设计,提升教学质量,促进英语人才培养,在全国英语演讲与辩论教学领域发挥了示范作用。

    2. 以英语思辨教育为纲领,以国际化人才培养为核心,通过发展第二课堂健全英语思辨教育的外部生态环境

    我们紧紧围绕校本国际化人才培养,建设英语思辨教育的课内外教学生态环境。近两年来,在本项目的支持下,我们开展了英语演讲与辩论的课外常规训练,英语演讲与论辩教学的教师团队为此付出了很多努力。“演说家之夜”、“英国议会制辩论赛培训”等品牌活动,目前累计直接参加训练人数超过2000余人次,惠及第一课堂之外对英语思辨训练感兴趣的更多学习者。

    另一方面,我们的教师团队同时也是我校英语辩论与演说协会(学生社团)的指导团队(万江波担任总指导),这种合作模式有利于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英语思辨人才库,同时也有利于让英语思辨教育在第二课堂生根发芽。英语辩论与演说协会的社团骨干中不乏在全国英语演讲或辩论赛中获得特等奖的优秀人才,他们思辨能力强,英语水平优秀,场上应变能力强,热心于社团发展,因而师生合作,有助于促进校园英语演讲与辩论文化生根发芽。

    (三) 实施过程

    我们解决教学问题的路径可概括为:团队合作,充分调动复旦英语论辩与演说协会学生干部和人才的积极性与组织能力,营造英语思辨教育的两个生态环境建设——线下的生态环境与线上的生态环境相得益彰。通过与学生社团的密切合作,继续开展定期的第二课堂活动,包括“演说家之夜”、“英国议会制辩论赛培训”等活动以及国内外重大赛事的选拔。

    首先,教师团队合作,教师与学生合作。教学团队邀请优秀学生人才协同指导老师一起参与英语思辨教育的第二课堂活动培训,利用同伴的示范效应和影响力,吸引更多的学生参加其中,从中得到英语口头表达能力与思辨能力的提升;第二,发挥学生人才优势,录制编辑第二课堂活动的英语演讲或辩论微课程、精彩的英语演讲、辩论片断,经过指导教师评估筛选后,通过网络社交平台(比如微信)发布到达更多受众,既使得更多学习者受益,同时也有利于建设系统化的英语演讲辩论知识库及示范视频库;第三,精选第二课堂活动的学生演讲或微课程,发布到英语公众演说精品课程网站、英语论辩与思辨精品课程网站,为选课学生起到讲解或示范的作用,从而促进教学发展;第四,通过教师指导优秀人才参加国内大型英语演讲及辩论赛事,每年都集中培养出一批拔尖人才,促进培养我校优秀国际化人才,而另一方面优秀人才的示范效应反过来也有利于促进第二课堂及第一课堂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三、项目主要成果及其成效

    首先,通过打通教、研、训、赛之间的关系,以任务驱动为特征的教学模式能够促进教师更积极地从人才培养出发,从教学实践出发选择科研课题,提升理论水平,完善知识体系,以教学科研促进教学水平的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及教学科研水平提升,有利于通过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促进培养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及思辨能力。

    第二,通过课内外的教-研-训-赛互动的教学环境建设,本项目有助于营造良性的英语思辨教育校园文化,建设可持续发展的英语思辨教学生态环境(线上与线下),因而有利于让更多同学、更持久地自发参与其中,并从中受益,通过课程内或常规的课外训练、竞赛,提升他们的英语沟通能力、思辨能力、合作能力等等。两年之内,我们整理优秀演讲辩论视频资料已超过30G,授课、训练课件近百个,形成具有复旦大学特色的优秀英语演讲资料库、优秀英语辩论资料库。与此同时,复旦大学的英语口语思辨教育模式在全国高校范围内引起了关注,不少高校教学团队来我校观摩调研,得到了广泛应用和推广。

    不仅如此,通过教-研-训-赛四维互动的英语思辨教育生态环境的建设,英语演讲与辩论中心指导老师与学生骨干的密切合作,在英语拔尖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2017年至今,我们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中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暨学科竞赛评估”中唯一入评的外语类学科竞赛“外研社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中在全国范围内获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2017-18年,我们培养选送晋级全国总决赛的选手人数达到16人,在全国各高校中遥遥领先,成为中国高校英语演讲梦之队,在连续两届比赛中我们荣获一个全国总冠军(2017年傅之君,指导教师万江波)、2个季军(2017年Joshi Shashvat、2018年熊志远,指导教师万江波)、一等奖若干。此外,在国内其他的重大赛事中,我们教学团队也取得了突出成绩。“外研社杯”全国大学生英语辩论赛中获得华东赛区冠军、季军各一次、全国总决赛最佳辩手等成绩(指导教师何静)。在21世纪杯全国英语演讲比赛全国总决赛中,获得亚军(2018年倪侃,指导教师时丽娜)、一等奖(2019年傅之君,指导教师单理扬)。

     

    1 2017“外研社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冠军傅之君、季军Joshi Shashvat、指导老师万江波

        

    2 何静老师做英语辩论讲座

        

    3 首届“外教社杯”全国大学生跨文化能力大赛(邀请赛)一等奖选手及指导老师时丽娜

    建设教-研-训-赛四维互动的英语思辨教育生态环境,对复旦大学学生英语口语思辨能力的培养、对于我校拔尖英语人才培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在英语口语思辨教育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教学成果,走在了全国前列,因此也吸引了不少国内同行前来听课调研,访问交流。

    四、项目研究与实践中的问题及下一步工作思路

    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我们遇到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来自两个方面:如何持续调动教师积极性、如何持续保持学生团队的高质量协调合作。由于本项目的主要建设任务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之余自觉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我们的青年教师都面临着来自教学科研、职称晋升、生活等方方面面的压力,二者之间的矛盾目前以我们项目的能力难以最终解决。另一方面,学生团队的高质量协调合作是我们英语口语思辨环境建设的重要抓手之一,随着第一批学生骨干的毕业离校,我们实践工作中将面临极大挑战,实际上本学期已出现学生管理人才接续上人手不足、经验不足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接下来,我们将在现阶段项目建设经验及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各个环节的建设。首先,我们将会进一步做好英语演讲与辩论的第二课堂常规活动,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利用丰富多彩的形式让英语口语思辨环境建设在更大范围内、更可持续惠及更多学生。第二,我们建议学校有关主管部门,对教师在第二课堂活动中的相应贡献和成绩在制度上给予充分认可,鼓励英语口语思辨环境建设中青年教师的积极性及可持续发展。第三,我们将加强英语口语思辨环境建设中学生人才的传帮带工作,让他们持续成为英语口语思辨教育生态环境建设的生力军,促进互助学习,促进建设健康且可持续发展的英语口语思辨教学环境。

    【参考书目】

    Jensen, E. P. Environments for Learning [M]. SAGE Publications Inc. 2003.

    回目录

     

    “社会保障”课程的多元化教学方式研究与实践

    复旦大学 经济学院 丁纯

    一、项目背景

    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经济发展的强有力后盾,也是维持社会稳定的关键因素,尤其在我国进入发展跃升的新阶段,更应发挥社会保障的“经济推进器”和“内在稳定器”的功能,积极培养社会保障相关人才。“社会保障”这门课程起到桥梁的作用,让财政学、保险学专业的选修学生了解社会保障制度的来龙去脉,使其形成自己独立分析视角和见解并对社会保障研究方向感兴趣。但先前专业课程教学模式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其一,总体上仍以老师课堂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理论知识,缺少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性。虽然此方法有利于直接、快速、精炼地让学生掌握重要的理论知识,但由于是单方面的传授知识,易造成学生课堂效率低、教学任务目标不明确、教学效果不佳的负面结果。

    其二,现有教材更新力度不足。社会保障课程属于交叉学科范畴,涉及到经济学、政治学和社会学领域相关知识,从侧面体现出其时效性较强,学生仅仅掌握经典参考教材的内容是不够的,还需要把握国内外社会保障的热点重点问题。但现有教材在编纂的过程中无法避免地遇到更新相对滞后的问题,因而教学材料更新势在必行。

    其三,讲授内容以书本教材为主,理论性极强,但缺乏实践性,容易使得学生为考试而学习,以至于让学生对社会保障体系缺乏自身的分析、对社会保障的应用方向不明确。

    多元化教学方式,是指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的教学方法,其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网络技术应用、学生展示、学生实践等。诸多高校成功的教学改革案例表明,多种教学手段并举的多元化方式,有助于极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提升课程教学效果等目标的实现。因此,本项目拟采用多元化教学手段,对“社会保障”课程原先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与深化。 

    二、项目的具体实施方法与过程

    项目进行期内,本团队不断丰富教学手段,从最初的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发展到目前,除课堂讲授外,教学手段综合多元,包括但不限于:社会保障经典导读、多媒体手段讲学与网上教学并重、学生小组报告、学术研讨会深化,校外老师讲解与案例交流、人社局就业培训中心参观、学生假期社会实践等。具体方法如下:

    1、结合经典和真实案例

    案例教学分为经典案例教学和现实案例教学两种情况。经典案例方面,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对选定的具有代表性的典型社保案例,如世界不同社保模式的典型案例、中国社会保障分支的实践活动如护理保险改革等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和讨论,做出自己的判断和评价。现实案例方面,鼓励同学根据所学知识,结合自己家乡的社会经济情况,来分析家乡的社会保障实施效果,以学生从现实生活中所感受到的事物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将课堂所学知识用于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加深学生对社会保障制度的认识。

    2、激发主动学习的讨论

    针对原先教学方式中缺少互动性的问题,本团队在本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多处采用讨论,学生通过讨论进行合作学习,尤其让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展开学习,让所有的人都能参与到明确的集体任务中,强调集体性任务,强调教师放权给学生。通过开展课堂讨论,培养思维表达能力,让学生多多参与,亲自动手、亲自操作、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精神。例如,让学生分小组在研读经典基础上分别做报告展示并互动讨论。利用课上、课间,本团队教师积极引导学生思考与发问,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性,提升学生的课程参与度,激发学生对于社会保障的兴趣。

    3、选读经典教参

    一方面,本团队采用了经典选读法,通过让学生重点选读中外文相关经典书籍如《贝弗里奇计划》等,培养学生啃读社会保障经典著作的习惯,深化其理论分析和社保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另一方面,针对教材更新相对滞后的问题,本团队与时俱进,不断更新、不断完善相关参考资料,用社会保障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充实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同时,注重课程教材、参考资料以及课程讲授内容的中外比较,开拓学生国际视野。本课程还实行学期内学生间流动借阅教参、学期结束后统一归还的模式,保证每位同学每学期至少阅读两本社会保障相关资料,有利于学生有效、有序地掌握社会保障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使得学生对社保问题分析与理解能力将大大增强。

    4、技术融入教学

    本课程教学团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促进本课程的教学和发展,如采用了PPT、音像等方式参与教学;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开拓网络教学平台、鼓励师生线上互动。例如建立并维护社会保障课程网站,将教学材料如教学大纲、教学视频、课程习题、推荐网站、参考资料等教学资源发布其上。又例如,本团队建立了课程微信群,除在微信群分享国内外热点问题外,还利用微信群及时了解同学的疑问,实现讨论与答疑的实时互动,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5、加强实践体验

    一方面,在项目进行期间内,本团队利用课程教师与社保局、职业培训中心、创业中心、养老院等建立长期合作的优势,积极组织学生多次参观访问社会保障机构,增加实地感受,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实践环境。另一方面,积极启发、倡导学生利用寒暑假和学校、社会相关的假期项目支持,开展假期调查研究和社会实践,紧贴中国改革实践,加强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应用及其与社会保障实际部门的联系,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2019年寒假对选修本课程的吴琪等同学的寒假实践项目《长三角地区长期护理保险实施情况的调查研究——以上海、苏州为例》予以指导,该实践小组学生很好地做到学以致用、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团队教师带领学生参观访问社保机构举例(2017-2019)

    6、促进教研良性互动

    本教学团队在项目执行期内定期开展内部交流活动、积极参加国内外高水平学术会议,良好的学术气氛使得团队成员科研成果卓著;基于此,团队教师不断将高质量的最新成果添加到教学内容中去,使得科研与教学形成良性互动之势,教研相长。与此同时,本团队还积极邀请从事社保问题研究的校内外、国内外专家和学者前来分享观点,扩展学生视野,提升本课程的专业度。例如,2019年3月29日举办的《数字化时代的福利国家》中欧研讨会云集了来自中方和欧方的社保领域专家、学者、政策制定者和实操人员,让学生充分了解社会保障领域的前沿理论研究,充实本课程的教学内容。

      

    《数字化时代的福利国家》中欧研讨会

    7、考核方式与多元化教学匹配

    综合考核学生通过学习掌握本课程内容,提高相关分析能力。将平时学生阅读经典、以及团组学习、报告等学生表现与最终的期末考试相结合,既考核其出勤、课堂讨论、小组报告等相关内容,又考核其活学活用,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项目的主要成效与价值

    本团队以增强互动性、时效性与实践性作为切入点进行多元化教学方式改革,实施三年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以互动性和实践性为主的教学方式,增添了课堂趣味性,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培养了学生的理性思考能力、分析能力、逻辑组织能力、综合表达能力和演讲能力,学生在全面深入地掌握社会保障的基本理论及社会保险的基本运作的同时,也提高了他们自身的综合素质。

    2、对社会保障参考资料不断更新、完善,使得学生能够在社会保障相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到前沿的社会保障相关研究,为学生在实践中能更游刃有余的应用打好坚实的理论基础。

    3、本课程得到校内学生的高度好评。学生普遍认为,“社会保障”课程深入浅出、趣味横生,专题分析和案例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调动了其学习热情,实践参观和调查研究增强了其应用能力。

    四、 项目实践中的思考

    本团队教师承担多项课题研究项目,始终坚持科研与教学良性互动、教研相长,但参与课题研究的学生基本为研究生,很少有本科生参与其中。然而,本门课程针对的是财政学、保险学本科生开设的,这或许会影响选修本课程学生学以致用的效果。本团队成员计划未来将会鼓励优秀的、对相应课题感兴趣的本科生参与到这些科研调研中,为其提供实践的机会,提高其对于社会实际的了解,进一步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总结

    在两年的教学改革实践中,本团队教师逐步认识到教学方式由传统到现代、从单一化到多元化的重要性,这也从侧面体现出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念的转变趋势。未来,如何在已有的多元化教学方式基础上、利用其他的教学方式、以达到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的目标,仍是本团队成员在今后教学实践中需要不断探索和解决的问题。

    回目录

    数字化时代的实体课堂教学

    复旦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 吕红 林娟 刘明秋 余垚 刘建平 朱焕章

    一、项目的背景

      多学科交叉发展的深入,技术进步日新月异,社会加速前进。在短短的一年时间,alpha-Go已经从围棋能人转变成围棋之神;正是因为赋予智能机器深度学习的能力,让Ta能够轻松面对围棋中的变幻莫测。淘宝、网购、支付宝,给传统模式的零售业和银行都带来了巨大冲击,在这一领域中国绝对领先于世界,这不仅得益于互联网、数字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更得益于马云的超级思辨能力。在技术加速发展,社会加速变迁的时代,能够成为社会之栋梁的人才,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结构,也要有深度学习的习惯,不断提升自己,满足社会快速发展的需求;还要拥有思辨能力,发展自己,成为引领者,促进社会的发展。因此,现代的大学本科教育教学,在传播知识、构建学生的知识结构的同时,更要强调提高学生能力,并通过各种教学活动得以实现。特别是大学的通识教育教学,都应成为优秀的教学,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和感觉产生持久实质性影响,为学生搭建多学科的系统知识结构,使学生成为知识结构多元化的复合型人才;同时更应强调学生思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高,这是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不断自我提高与发展的能力,使学生不仅能够适应时代的变迁立足社会,更有望成为社会发展的助力者。既要授人以鱼,也要授人以渔。因此,数字化时代,大学教育教学活动更要强调学生思辨能力的提高。

    我们再看看大学教学现状。随着社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教学方法经历了念书、黑板、幻灯片、薄膜投影仪、PPT等不同的阶段。目前,随着数字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应用,一方面为教学活动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另一方面,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获取知识的途径。网络化,数字化,每天各种信息扑面而来,各行各业的最近进展扑面而来,学生知道的越来越多,知识面越来越广,但学生的知识结构越来越碎片化;同时,很多以前大学才传授的知识已经搬到了中学课堂,学生的知识结构已经前移。再看看生物科学与技术,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其最新进展不仅是各个网络媒体争相报道的对象,更是大家关心的内容,DNA编辑技术、克隆技术、肿瘤干细胞技术、精准医疗技术等等,学生或多或少都能知晓其中一二,中学生有关生物科学与技术的知识结构更加前移。因此,丰富的数字信息网络资源,随时随地触手可得的知识信息,给实体课堂教学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我们在上海市精品课程“改变生活的生物技术”的教学中探索了线上线下紧密结合,翻转实体课堂的教学模式。在“重在提高学习与思辨能力”的教育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发挥“改变生活的生物技术”数字课程、MOOC网络课堂的优势,在实体课堂上实施的多种类型的翻转课堂,包括:以“转基因利与弊”为主题的课堂辩论,以自酿葡萄酒、酸奶为主题的自己动手的课堂实验,以“亮闪闪,考考你,帮帮我”为形式的对分课堂等等。充分发挥了教学过程教师主导的作用,使学生深度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在教学活动中为学生创造深度学习与实践的机会,实现其能力的提升,实现数字化时代实体课堂教学的示范作用。

    三、项目的具体实施方法与过程

    利用数字课程、网络课堂的优势,我们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在《改变生物的生物技术》的实体课堂中设计了三种不同类型的教学活动,旨在让学生深度参与教学活动,成为真正的教学主体。

     (一)依据知识同化规律,设计实施学生自己动手的教学活动

    知识同化是将非己的知识变成自己的知识过程,既包括了把新的信息纳入或者归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也包括了改变已有认知结构以容纳新的信息。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接受性学习,而不是发现性学习,这是课堂学习的主要类型。在学习过程中,实践性教学,即学生亲自参与的教学实践活动,是提高知识同化率的有效手段。依据这一规律,我们在课程教学方案中引入了三种不同类型的教学实践,提高学生对生物技术知识的掌握。

    首先,学生亲自寻找身边的生物技术。在教师的主导下,将生物技术按照最贴近我们生活的方式进行划分,即分为生、老、病、衣、食、行六大方面,每位同学挑选一个方面,寻找至少一项被应用的生物技术,并按照技术的名称、技术的原理、技术的应用三个层次进行查找资料、总结归纳。每一位同学完成的生物技术都会上传到课程网站(http://www.jpkc.fudan.edu.cn/s/377/)中,与大家共同分享。在这一过程中,每位同学都是在个人已有的知识框架基础上,进行找寻、思考、判断,最后总结成文,这一过程的本身就是对自我知识结构的更新。同时,在高中生物知识的基础上,加固学生对生物技术的认知,对更深层次的生物技术知识进行自我同化,更新并完善自我的生物技术知识结构。在这一过程中,非生物学专业的学生特别是文科学生,亲身体会到那些似乎很遥远、很高深莫测的尖端生物技术,其实距离我们很近,就在我们身边。我们每天都在感受日新月异的生物技术带来的变革,生物技术让我们的生活更便捷,身体更健康,社会更和谐。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也能体会到,每一项生物技术的发明创造,都是研究者们默默无闻、呕心沥血,,经过无数次失败,坚持不懈,才能最终获得的成果。这些技术发明蕴含着发明者对社会生活的担当,能够激励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其次,亲自动手实践,感受自古至今我们都在享受的生物技术。我们设计了三种相对简单的实践教学,包括学生自己酿造葡萄酒、自己酿造酒酿、自己制作酸奶,让学生在以上任何一种实践教学过程中,不仅感受到身边生物技术的魅力,也要明白其中的奥秘(具体请见课程网站的“教学实践”,包括学生部分和教师部分)。以葡萄酒酿造技术为例,这是利用葡萄皮本身携带的酿酒酵母,对葡萄进行的自然发酵并产生葡萄酒的过程。葡萄酒的酿造技术源远流长,伴随着人类文明发展史,已经演化成葡萄酒文化,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影响着我们生活方式与生活情趣。《改变生活的生物技术》选择自酿葡萄酒作为一种教学实践活动,取材简单,操作方便,有趣有味,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感受身边的生物技术给生活带来的美好与美味。通过这一过程,学生不仅学会了在葡萄丰收的季节酿造葡萄酒,同时也进一步促进了生物技术知识的同化。正如学生们在实践课后的感想中提到的那样,“通过自酿葡萄酒,深深体会到小小微生物的巨大力量”,这正是我们课程设计所希望达到的效果。其实生活中的生物技术无处不在,重要在于通过老师的合理引导,实现生物技术知识的高效同化。

    第三,让学生亲自解密实践教学中生物技术的奥秘,制作PPT,进行课堂交流。葡萄酒的酿造过程仅仅是个表型,而葡萄变酒中蕴含的微生物生物化学反应,才是葡萄酿造的本质。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自己查询资料,挖掘葡萄酿造过程中微生物的主导作用,找到对应的化学反应式,解释产生酒香的原因,了解酒的评价标准,并制作成PPT。在最后一次的课堂上,学生一边品尝着自酿的葡萄酒,一边进行演讲交流,从葡萄变酒的外在观察,上升到理解葡萄变酒的内在原理,强化并巩固学生的生物技术知识体系。大多数的学生在课后的评价中都提到“葡萄酒的酿造与原理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因此,由“我”参与的教学实践活动,让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促进知识同化、构建学生生物技术知识模块,是奥苏贝尔同化论在《改变生活的生物技术》通识教育教学方式中的实践。

     (二)课堂辩论,促进学生深度学习与思考

    我们在《改变生活的生物技术》设计了植物转基因利与弊的辩论。以数字课程《胆量和产量的博弈--植物转基因技术》、《除草方式的选择与革新》为基础,我们针对植物转基因新品种培育这一知识点,建立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三大教学环节:1)以“设置问题”为引导的课前自主学习,我们设计了课前的导读提纲(表1)。2)以“解决问题”为核心的课堂讨论学习,这是实现知识内化最大化的重要环节。我们设计了课堂的讨论与辩论,列出了辩论焦点问题(表2),同时把学生分成5人一个小组,以转基因技术的“利”与“弊”为主题开展课堂讨论和辩论。3)“探索问题”为主导的课后拓展思考。我们将发表在高水平杂志上的与植物转基因技术及应用相关的文章介绍给学生,让他们对这些文献进行评价。通过学生对转基因技术焦点问题的讨论和辩论,促进学生对植物转基因技术核心内容和发展趋势的掌握与思考。

    课堂辩论更加注重学生的深度学习,为学生提供深度思辨的机会,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

     (三)开展对分课堂,提高学生课堂教学的参与

      数字信息时代,学生知识结构前移,对分课堂模式的一个特点是“个性化内化吸收”,学生根据自己的已有知识结构提出问题,重新建构知识框架。实践后的调研问卷表明:对分课堂非常适合不同学生的需求,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效果满意度高。对分课堂,增加了课堂的讨论环节,也增加了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的提问环节,强调的是学生内化吸收过程,同时也强化了课后的交流环节,延伸课堂教学,促进了学生生物技术知识体系架构的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学习,促进了学生思考与辨识。具体请见课程网站。

    三、项目的主要成效与价值

    通过三种不同类型的实体课堂翻转,在教师主导的教学设计下,学生深度参与了教学过程,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在这一过程中,强化了学生的主动学习习惯,提升了学生学习与思辨能力,得到学生好评,选课人数一直保持限制选修人数上限,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老版本的学生评教体系中,学生给了各式各样的好评。例如:“课程讲的非常有趣,内容很丰富”,“深度掌握得恰到好处,文科生也能听懂,而酿酒很好玩”,“了解了一些生物技术对我们生活的影响,丰富了对一些实用化的生物知识”,“老师上课,细致语言生动幽默,结合实例进行分析,课堂内容紧贴生活实际”,“酿造葡萄酒的实验富有趣味,而且能有效地锻炼动手能力,深化相关知识”,“课程内容精彩,老师亲切,课程实践有意思,非常贴近生活,选取的生活中生老病衣食行的生物技术也很有代表性”,“希望越来越好”等等。

    在新版的课程评教中,全部同学都认同该课程能清晰地说明了需要学习的知识和掌握的技能,认同课程清晰地告知了学业评价的方式,认同课程老师言行雅正为人师表,认同课程的教学安排课程的教学内容以及讲理的清晰。在课程对学生受益方面,70%的同学认为增加了学术知识、学术视野和专业技能,提升了批判性思维,以及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选课的同学全部都选择了向其他同学推荐这门课程和任课老师。学生对这门课的总体感受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这门课程非常非常好,品酒环节不错,很好有趣。

    葡萄酒的自己酿造,是一个连续2个月的过程,需要小组团队的协作努力与合作。在课程最后的品酒大会上,同学们用多种方式展现他们酿造葡萄酒的过程和结果,展示酿造背后的微生物转化的秘密。用录像记录了小组合作酿酒的过程和趣闻趣事,记录下他们彼此的感悟,记录下对课程的喜爱;用PPT展示了酿造的原理,更展示了同学们将科学与艺术紧密相连的拓展性思维,例如“酵母菌的艺术”“酒香何处来?等等。这些内容,使学生从理论到实践,从实践再到理论的升华,已经印在学生的知识体系中。  

     

     

     

            课堂辩论的翻转课堂教学,不仅是理念上超越,也是教学模式上创新。“植物转基因的利与弊”辩论的正方和反方学生在课堂上有理有据的侃侃而谈,展示了学生对辩论主题下科学知识的掌握、科学观点的形成、逻辑思维的严谨,这些都要经过学生课下的自我查阅、思考、转化成自我知识的不断努力。  

      “改变生活的生物技术”多种方式的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以期适应不同学的学习喜好,学生可以按照个人喜好选择不同的班级和老师,参加到不同类型的翻转课堂的教学实践中,提升个人的学习能力,形成自己的科学观点。所以,“改变生活的生物技术”从开课至今,老师们的努力,学生们的传赞,是受学喜爱的课程,是精品课程。

    四、项目研究与实践中的问题及下一步工作思路

      上海市精品课程《改变生活的生物技术》不仅出版了数字课程,同时在中国大学MOOC上开设了网络课程,建设了内容丰富的课程网站,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数字教学资源。利用这些资源,我们前期在实体课堂进行了不同类型的课堂翻转,使学生深度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成为真正的教学主体,在实践中使学生获得学习与思辨能力的提升。在此基础上,我们将进一步完善线上线下互相促进的教学模式,提升实体课堂的教学效果,将《改变生活的生物技术》建设成金课;同时,将已有的教学模式推广到西部地区,提升其教学效果,帮助他们一起建设金课。

    回目录

    提高学生学习成效的深层学习教学模式探索

    复旦大学 微电子学院 易婷

    2018年8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教高函〔2018〕8号),提出“各高校要全面梳理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淘汰‘水课’、打造‘金课’,合理提升学业挑战度、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切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课堂教学是“金课”的主阵地,本课题针对目前大学课堂存在较为常见的一些现象,例如学生上课时不能将全部的注意力集中在授课内容上,有时会出现看手机或神游现象,希望通过课堂教学改革,来提高同学们上课的专注力,提高学习成效,引导学生从浅层学习转向深层学习,使他们能够灵活应用所学的知识。

    一、教学理念

    学生的学习分成两种:一种是简单学习,又称为浅层学习;另一种是深度学习,又称为深层学习。深层学习包括学生能够对所学知识进行反思、推测和应用等。为了达到这一目的,笔者在安排所授课程的教学内容时,尽可能采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理论教学用于传授新知,实践教学用于应用新知,加深同学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例如,在《数字信号处理》课程中,设计了基于音频处理的“数字信号处理”课程实验。从同学的实验心得可知,该实验很好地加深了他们对课上所学的知识的理解;提高了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实验的最终得以顺利完成也让同学们看到了“静下心来一点点学习,坚持不放弃,总有攻克难关的时候”;听到自己编写的曲子,虽然并不是很好听,还是很开心的,感受到了“学以致用”和实践出真知。

    二、教学环节设计及其效果

    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提供了一个适合深层学习的形式。学习成效的高低还需要设计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环节来保障。笔者从五个方面开展了这项工作。

    (一)预习

    笔者设计的预习环节有两种模式,一种模式是教师主导的,由教师布置预习作业,通过检查预习作业来对预习情况进行预评估,确定授课内容的重点。第二种模式是同学主导的,让每位同学事先针对授课内容,提出问题并将问题反馈给教师,教师在课上围绕这些问题展开课堂教学。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来安排预习环节的模式。同学们认为预习能让他们上课时带着疑问去听课,注意力能更集中,且能更好掌握新的概念,而且还能让自已提出更加深刻的问题。

    为了避免预习占用过多的课外时间(例如,每次课的预习时间控制在半小时左右),在设计预习作业时需要考虑周全,难度适中,偏重基本概念的理解。

    (二)教学反馈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获得上述信息的方式有多种,比如课堂提问和批改作业等,但作业的反馈周期较长,缺乏及时性。为此,笔者设计了以下环节:

       1. 课堂练习和阶段小测

    课堂练习是中小学数学课堂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笔者所讲授的《模拟电子学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同学们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电路理论,掌握分析电路的基本方法,是一门与数学类似的大类基础课程,所以可以通过课堂练习来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

    同学做课堂练习时,笔者会在教室里巡查解题情况,对解题有困难的同学点拨一下,挑选做完的同学去板演;然后对板演中存在的问题、巡查时发现的问题以及解题的关键点进行讲解。有同学告诉笔者,“当有同学在黑板上做题出错时,老师会借着错误指出一些难点易错点,把这些整理成笔记记好,对自己的学习很有帮助,在黑板上做题犯下的错误往往印象深刻,再犯同样错误的可能性大大减小。”

    阶段小测用于对一个阶段的学习情况的检查。

    在设计课堂练习和小测题目时,要聚焦于某一教学目标,难度适中,以使讲练结合得更为紧密,同时也可以保护学生学习的动机和积极性。

    为了能在课堂上有时间进行课堂练习及阶段小测,需要有效地安排有限的课堂时间。

       2. 课后总结

    笔者在每次上完课后,会随机请几位同学在规定时间内对该次课的内容进行总结,总结的篇幅限于一张A4纸,可以手写拍照,发到微信群里。对此,同学如是说“课堂总结有利于上课更集中精力,下课复习更彻底,督促了我们对内容进行梳理,不会半懂不懂地进入下一节课。”

    每次上课,笔者会先对上一次课的内容进行复习,再针对同学在课后总结部分说的以偏盖全、不完整和不准确的地方进行说明,帮助同学理解概念,同时也会表扬课后总结做得好的同学。图1(a)给出了某同学针对线性直流电路某次课做的课堂总结的部分截图,他用黄色的荧光笔标出该次课中重要的概念和关键点。图1(b)给出了笔者上课时对同学的总结进行讲解的PPT部分内容,用红线划出的部分是同学表述有问题的地方。

             

    1(a)同学做的课后总结                图1(b) 教师对“同学课后总结”的总结

       3. 课堂调查问卷

    在学期中间或学期结束时,笔者会通过调查问卷来了解同学的学习状态、对课程的建议和意见等。同学们在回答调查问卷时,需要对自己前阶段的学习进行反思总结,这会使他们了解自己的学习状态与预期的学习成果之间的吻合度,促使他们及时调整学习策略。他们也会对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安排、教学方式等提出建议和意见,供老师在之后的教学活动中参考。

    “上课听不懂”是学生上课专注力不高的原因之一。及时的和经常性的反馈,可以让教师实时对教学进度和方案进行调整,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状态从“心有余而力不足”转变成“行有余力”,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三)建立积极的学习文化,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积极的学习文化包括积极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可以促进学生成为积极和主动的学习者,而且也利于各项教学活动的开展。为此,笔者开展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1. 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指的是“所有课堂都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有育人职责”,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注意融入对学生的思想引导和价值观塑造。例如,学生学习态度的好坏与其学习效果密切相关,笔者就以北京西郊线003号车事故为例跟同学们聊工作(学习)态度;用复旦校友的亲身经历告诉他们只要从现在开始,端正学习态度,“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2. 建立积极的师生关系

    在建立积极的师生关系方面,老师的引导作用是很重要的。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如果老师很有责任感,将授课视为很重要的一项工作,关心同学们的掌握情况、学习效果,那么同学们也会受到感染,认真投入地学习。

    要建立积极的师生关系,加强跟同学的交流也是很重要的。在进行小测之后,教师跟每位学生沟通,了解他们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给予针对性的建议和帮助。这一过程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教师对他的关心,而这种关心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的。

    老师上课和蔼一点、笑脸多点、注意倾听同学的发言并进行答复;在上课期间,有意识地走到同学中间,而不把自己限于三尺讲台之上;在课间的时间,跟同学聊聊天等等,都有利于建立积极的师生关系。

      3. 建立积极的生生关系

    既可以通过建立讨论小组等合作学习方式来加强生生关系,也可以通过设置课程实验来达到这个目的。虽然实验是每位同学独立完成的,但是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很多问题都需要通过同学与同学之间的讨论、同学和老师之间的讨论来解决的,这有利于积极的生生关系的建立。

    除此以外,还可以通过班级微信群来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和助教之间的联系。l

    (四)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要想有好的课堂教学效果,老师在课堂上需要营造一种非常宽容的、允许“百家争鸣”的课堂氛围,使得师生互动是一件非常自然的事情,说错了也没有关系,不会有被同学嘲笑的可能,答对了或者提出新的问题,还会被老师表扬,让周围同学羡慕不已。这时,整个课堂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而是类似于师生之间展开的一场关于所学知识的对话。老师既是提问者,也是回答者;同学既是回答者,也是提问者。

    合适的教学方法的选取,比如依据对话式教学理念或启发式教学理念来组织课堂,也有利于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例如,在讲解《数字逻辑基础》课程中的电路设计实例时,笔者通常是先询问同学们的设计思路,把它们画在黑板上,然后一起讨论可能存在的问题或缺陷,如何改进等等。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和学生都需要处于积极的思考状态和专注听讲的状态。

    笔者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发现,小班相比大班具有更好的互动性;同一个行政班的同学组成的教学班比非同一个行政班的同学组成的教学班具有更好的互动性;经过选拔的同学构成的班级比没有经过选拔的同学构成的班级具有好得多的互动性。

    (五)深度加工知识环节

    深层学习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深度加工知识”,指的是将所学的知识有机地关联起来,灵活应用。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课程实验和小组作业两种方式来实现对知识的深度加工。小组作业包括对章节知识进行总结和课堂讨论两个内容。

    “对章节知识进行总结”是以章为单位或者以几个相关的章节为单位进行总结,促使学生归纳整理所学知识,引导他们对相关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进行探究,使他们可以更加清楚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总结的表现形式不设约束,可以是手写拍照,也可以以思维导图形式呈现。有位大学一年级的同学跟我说她把这种章节总结的方法作为她的一种复习方法推广到她所学的《数学分析》和《大学物理》课程中。

    “课堂讨论”是以小组为单位,负责完成指定的探究任务,并将探究结果在课堂上向同学们汇报。为了让每位小组成员能真正融入小组合作活动中,需要明确各小组待完成的任务以及小组中各成员的任务分工。

    为了鼓励同学们认真完成小组作业/课程实验,都会在班级进行评优活动和举行颁奖仪式。

    三、 总结

      从2017年6月到2018年12月,笔者在所承担的三门本科生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对提高学生学习成效的深层学习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教学实践表明,调整教学内容安排,采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设置预习环节;通过教学反馈,及时发现同学们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建立积极的学习文化、激发学生学习动力;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设置深度加工知识环节等措施都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同时,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仍然需要研究的问题,例如:如何降低课堂互动的状况是跟班级的构成情况之间的相关性的问题;如何在年轻人喜欢用微信联系而不喜欢当面交流的情况,保持活跃的课堂气氛;如何解决教师希望通过上述措施的引入来提高学习成效的意愿与由于增加了学习负担而导致同学不愿意选课的意愿之间的矛盾等等。

    回目录

    以学生为主体,依托物理演示实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实践

    复旦大学 物理学系

    吕景林、 乐永康、冀敏、 魏心源、白翠琴、岑剡、李爱萍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高等教育在新时代义不容辞的使命。探索培养创新人才的高效模式,特别是在基础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是过去一段时间教育改革的首要任务。

    一、 教学理念

    创新型人才应具有两方面的基本素质,其一,是思维特质,需要具有敏锐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其二是心理品质,创新人才必须具有主动挑战的精神,坚韧不拔的毅力,而这些素质的全面培养,必需通过大量的实践环节来磨炼。

    要培养创新人才的基本素质,就必须给学生提供一个开放的环境,让其独立面对。传统的实验课总是由教师选择测试对象、测试方法、测试仪器,学生只是单纯的重复一个可以预见的物理过程,获得一些预期中的数据或现象,而对教师实验设计中方法之巧妙,仪器选择的依据、误差范围等却并不加以思考,处于一种被动学习的状态。通常学生总是被抱怨动手能力差,实验中不会排除故障,不会鉴别实验数据的合理性,不会分析误差来源等,其实,这与手的操作能力无关,而是不会动脑,是对理论的理解不透彻,对仪器的结构、工作原理不了解所致,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让学生自己搭建实验,在设计的过程中,不断尝试和比较各种方案,各种仪器,从而对理论、仪器和方法都有比较深入的理解。教育的智慧在于唤醒,只有在学习过程中改变单向输出的模式,让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转变为学习的主人,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才会有长足的进步。

    二、 教学实践

    传统的物理演示实验只用于理论课堂的辅助教学,起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所学理论印象的作用。但由于物理演示实验仪器具有覆盖知识面广,利于理论与实验的贯通;现象明显、直观、易懂,生动有趣,容易引起学生兴趣;且仪器包含各种难度,适合不同年级、不同程度的学生找到适合自己课题等特点,对演示实验的探究和演示仪器的设计非常适合激发学生的兴趣,消除学生对创新在心理认知上的距离感,依托物理演示实验室,辅助以合适的课程设计,可以在创新人才培养中发挥独特的作用。将教学理念用于《物理演示实验拓展》、《基础物理建模》、《物理CAI课件设计》等课上,构成“创新实践、思维训练和技能学习”三维并重的系列课程,建设一个支持本科生创新实践卓有成效的平台。

    《物理演示实验拓展》是一门以学生为主体,具有高度发散性的课,课程不以最后结果为导向,而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的。课程设计成4个阶段。第1阶段由教师担任主角,用2次课介绍课程设置、考核方法,展示演示仪器,从而让学生理解作为演示仪器需要具备的基本要素;第2阶段是学生的自由体会阶段,学生可以对演示实验室中任何感兴趣的仪器进行操作,对实验现象、实验仪器剖析、探究,通过2~3周 的操作、体验、分析、讨论等,确定接下来的研究题目; 第3阶段,经过5~6周的研究实践,大家坐下来谈各自的研究进展,每个课题汇报10分钟,内容做成ppt,汇报包括研究的具体内容、资料查询、探究途径、结果分析、后续工作计划等;第4阶段,经过6周的课题研究,各组做结题报告,时间仍然是10 分钟,对一学期的研究工作进行总结、回顾。课程结束时,除提交两次汇报的ppt外,还需提交一篇研究论文和每次的实验记录,成绩的评定主要参考一学期的表现。

    课程以学生为主体,体现在除最初两次课是以教师为主导外,其余时间均由学生自主实验,学生在研究选题,制定研究方案,研究进度,研究深度、广度等方面具有绝对的选择自由,教师由传统实验课中的主导地位转为给予学生欣赏、鼓励和帮助。并通过一对一的启发式讨论帮学生优化研究方案,督促学生按进度计划推进探索工作。教师不会去安排学生做什么,也不评价学生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只当学生研究遇到瓶颈时引导其查找新的资料,找到新思路、新方法,保障研究可以持续下去,这样就使得课程具有高度发散性。

    课程的发散性体现在,课程设置一改传统实验课定内容、定方法、定目标的三定教学模式,让学生在了解演示实验的教学目标之后,自主选择课题,题目可以是深入探究已有的演示实验,也可以自主开发新的演示实验项目,甚至可以是探究生活用品的物理原理;研究过程中学生自拟方案五花八门,思维发散跳跃,各课题间无关联;期末成绩不以所选课题是否完成为判据,而是以学生在一个学期中的投入与收获来确定,这就彻底消除了学生在选择课题时的功利心理,可以遵循自己的兴趣和对课题的学术价值大小判断来做决定,也更愿意去尝试充满挑战的课题。

    上述授课模式,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潜能。课程充分的自由度点燃了学生内心的火种,唤醒了学生内在的求知欲,激发出极大的创造热情。这样一种氛围,促使学生都希望选择一个很有新意,很有价值的课题。学生的学习模式发生了转变:变被动为主动、变吸收为运用、变验证为研究。学生的课程体验愉悦,很有成就感。学生对于这门课的整体评价:“这是可以让梦起飞的地方。”(10级,葛星辰);

    《基础物理建模》是以IYPT每年公布的开放课题为教学内容,生源主要来自大一的学生,学生根据兴趣选择课题,修课过程中,学生常常从演示实验出发,对课题先进行初步的了解,之后独立地完成文献调研、设备搭建、数据采集和处理、口头报告等。教学过程中,指导教师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用构建物理模型来指导课题研究的习惯。为备战全国大学生物理学术竞赛,课程特别设计讨论、质疑的环节,要求所有参加的学生都参与交流,教师随后进行点评、总结和拓展,引导学生在听报告时借助物理模型来理解内容并寻找质疑的思路。研讨式学习氛围让学生能从容地做学术报告,敏锐地提问题,潜移默化中逐步提高了学生的学术素养。

    《物理CAI课件设计》则要求学生通过实践来学习掌握Photoshop、Flash、DreamWeaver、3DMAX等虚拟仿真课件制作工具和C++、Visual Basic、Delphi、Java等常用编程语言,自选项目开发课堂教学演示软件和虚拟仿真演示实验项目,用以检验物理模型,并拓展实验研究的“空间”,进而加深对物理的理解。

    三、 教学成效

    (一)对于学生思维特质的培养

    发现问题一直是我们学生的弱点。课程对学生全面开放,有不少同学短暂的兴奋之后却无从入手。 通过教师与学生展开讨论,寻找他的兴趣点,根据学生的能力,给出几个相关题目,供学生选择研究。这样的因材施教,既让学生体验了发现问题的不易和乐趣,也让暂时还不适应的同学不会因为选题困难而打消积极性。寻找课题的训练一般是在研究生阶段,而在我们的课上,这种创新人才的基本能力被轻松融入。

    通过课程的修读,学生能很快发现自己的思维局限:如设计实验装置总是过于理想化,不考虑实验条件与理论的偏差,不会查资料或查到的资料不会甄别等。通过独立的研究实践,使学生的学习能力、思考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设计能力等都有所提高。08级郭思妍、严寒同学选择薄膜干涉装置的研究。在大量查阅文献和不断的尝试后,她们制作了延展性和持久性都很好的薄膜,相关研究工作发表在物理实验杂志。课程结束时,郭思妍同学说:“这是一种历练,教会我进行全面思考。这是一种实验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是为今后科研的一次预演。” 这种独立设计制作的能力,通常也是在研究生时期训练,在这些课程中,本科生也得到了较好的锻炼。有学生说这是他四年中学的最有挑战也是收获做大的一门课。

    (二)对于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创造性的思维和实践都要遇到常人不曾遇到,也无力挑战的问题,各种挫折在所难免。学生在自主实验的过程中,会经历较多的挫折,这有益于他们的长期发展。09级魏国炜同学选择演示飞机机翼的升力,期末他写道:“这门课给予我最大的收获,就是面对失败的勇气和从失败中汲取智慧的能力。……每一次失败我们都获得了新的认识,也学会了独立的思考、勇敢的接受失败和重新振作的能力。”在学生面临困难时,老师的及时鼓励、启发性讨论,以及学生间的互动、支持,正是促使学生能够坚持下来的有效保障。

    一提到创新,学生就会联想到一些高大上的研究,因而觉得高不可攀,心生畏惧,现在通过课题研究,消除了学生与创新之间的距离,让学生知道创新随处可为,创新其实是一种意识和能力。09级谢欣同学在做了偏振光干涉实验后,自己设计利用偏振片贴出一幅世界名画,并探究画的色彩成因,研究成果发表在《实验室研究与探索》。10级吴鼎鼎同学, 13年曾选修《物理演示实验拓展》课,毕业后3年里,申请了6项发明专利,14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外观设计专利,自称“这种爱折腾的性格,正是来源于选修的《物理演示实验拓展》。”

    (三)形成了人才培养和课程资源建设双赢的模式

    由于课题研究是以演示为载体的,开课9年来,源自系列课程教学的29项作品在全国自主开发教学仪器评比中获奖(其中一等奖9项),发表教学论文44篇,获专利授权5项、软件著作权登记1项;制作了84部优质演示实验教学视频,其中30部被高教出版社收录进资源库,完成9项教学研究项目,且多个项目结题时被评为优秀;建设虚拟实验资源9项;设计远程控制实验3套;各项成果学生的参与率大多在60%甚至达到100%(如获奖仪器中,有21套学生参与研发,发表文章中有28篇学生是第一作者)。由选修《基础物理建模》的学生组成的代表队,在近三年的全国大学生物理学术竞赛中成绩突出,2017年在全国竞赛中获特等奖(亚军),2019年获冠军。

    这些成果表明,教学团队开设的系列课程既能有效的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科学素养,又可以极大地丰富教学资源,这些资源的投入,为之后的教学质量提供了保障,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的人才培养和课程资源建设双赢的模式,保障了演示实验教学的持续发展。

    四、创新点

    系列课程均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其课程模式的最大创新点在于课程以学生为主体,具有极大的发散性, 这种没有预定内容和套路的实践过程,让学生体验到了研究的方法和快乐,学生科学素养能够得到全面的培养。

    对于演示实验资源的利用来说,这种授课模式也是一个全新的探索。教学团队曾对32所高校的演示实验室做过调研,有75%的受调查高校演示实验室规模在200平方米以上,可开出100余台套的演示实验,如此大的资源投入,应该探索资源的综合应用,教学团队的实践,让学生从“看经典”,到“做经典”,发展到“创造新的演示实验”,让学生更早接触创新能力的训练。使演示实验室具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平台的新功能。

    将演示资源的开发作为培养创新能力的载体,师生共建教学资源,实现教学相长。学生收获成就感和自信心,师资团队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也丰富了物理演示实验资源,形成融创新能力培养和资源建设于一体的双赢教学模式,保障了演示实验教学的持续发展。

    四、结束语

    借助精品课程平台,课程建设理念和创新举措得到有效辐射。近几年,教学团队多次在国内、国际教学研讨会上做邀请报告,多位同行专家对我们的教改给予高度评价,我们的教学实践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回目录

    沙盘模拟在保险教学中的运用

    复旦大学 经济学院 许闲

    2017年3月申请教改研究项目至今,以保险沙盘模拟为主导的《保险财务管理》课程已对15、16两届经济学院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本科生及两届研究生开放,均受到同学们积极参与和一致好评。

    本次课程是我系第一门也是笔者第一次通过沙盘模拟的形式进行专业知识授课,是一次完全创新型的课程改革实践。笔者设计该课的初衷是改变传统老师授课,学生被动接受的模式,加强学生和老师在课堂中的交互,让学生主动学习课堂知识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笔者在项目申请之初就对本课程的授课模式和保险公司沙盘设计进行整体设计和考量,旨在达到传统授课知识讲授功能的基础上,解决传统授课模式中的数个痛点。

    一、 沙盘模拟设计背景

    (一)保证沙盘模拟教学下的知识传授质量下提升课堂活跃度

    作为一名深耕保险会计领域的学者,我深知由于保险公司财务报表的特殊性,保险会计知识相对其他会计知识更为晦涩难懂,但不同科目之间、科目和公司业务之间又环环相扣,因此保险公司每个特殊科目对于学生理解保险公司业务,理解保险公司报表间的勾稽关系来说都十分重要。往年保险公司财务管理课程采用传统的讲授模式,笔者发现基础会计知识容易让学生感到乏味,学生在死记硬背的状态下难以理解背后的真正联系,学习缺少效率。综上所述,沙盘模拟教学的初衷在于保证课堂知识质量的同时提高学生和教师间的互动性,化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

    (二)迎合时代趋势,重视学生创新

      创新作为国家重要战略部分,也是目前国内保险公司业务发展的主旋律。复旦大学风险管理与保险系肩负着培养国内保险行业的领军人才,笔者希望能够培养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创新精神,因此在沙盘模拟企业管理方面应当给予学生足够的自由度和可操作性,覆盖企业经营的多维度决策,让每位学生能够绽放自己的光彩。

    (三)融入学生之间,注重师生交流

    传统课堂的知识交流存在一定问题,老师和学生的互动往往不够频繁和深入,且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学生的主动性较差。因此在沙盘模型课堂设计中,笔者将扮演公司顾问的形式融入到学生进行沙盘模拟决策的过程中去,加强和学生间的互动和交流,引导学生更好地吸收和掌握财务知识。

    二、 课程设计过程和内容

    (一)课程建构

    沙盘模拟课程设计包含传统课堂讲授和沙盘模拟经营两部分。出于以下两方面考虑,笔者并未选择将沙盘模拟内容贯穿整个课程,而是选择传统课堂知识传授和沙盘结合的课程构建方式:一方面,前半段课程选择使用传统课堂讲授能够先全面地向学生介绍保险公司财务管理的基本知识和重要科目,扎实学生财务管理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解,避免沙盘模拟课程出现本末倒置,是学生牢固、扎实地掌握本课程内容是课程设立的最核心目标;另一方面,会计课程和其他课程的联动性相对较差,学生直接接手公司经营难以将财务报表信息和公司业绩互相联系,容易找不到方向,传统讲授课堂能够为后半段的沙盘模拟作较好铺垫,帮助学生理解并管理公司。最后,学生将以组为单位对自己经营的公司数年业绩向全班同学做路演,分享自身经营心得体会和各年制定经营决策的管理层出发点和内心考量。

    (二)课程核心知识点

    本课程通过对保险公司财务管理知识的教授发散开去,从财务信息接触公司运营的本质。因此,本课程相关知识点囊括保险公司财务管理、保险公司经营管理、承保端业务、投资端业务、风险管理与战略规划和风险管理六大方面,自成体系地研究并学习保险公司的经营过程。

    (三)沙盘设计

    沙盘设计注重实时体验保险管理。我们模拟了一个有五家保险集团的中国保险市场. 这五个初始规模相当的保险公司通过不同销售渠道销售一系列寿险和非寿险。这个模型模拟了不同保险产品的特点, 建模时同时也考虑了消费者团体与经济情况(包括资本, 就业和零售市场)。

       1. 保险公司经营管理

    这一部分包括了宏观经济环境和保险市场经营环境两大块。宏观环境部分笔者选取GDP作为衡量宏观经济发展和保险产品消费能力的指标,保险市场经营环境部分选取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两大传统指标作为衡量标准,旨在向学生传达宏观环境指标对个体保险公司经营的影响,让学生自主研究在变动的经济环境下如何扩大或维持公司的市场份额。

       2. 保险公司战略定位

    不同保险公司定位有所不同,从不同维度进行分类包括了综合性金融集团与单一险种型保险公司,进取型保险公司和保守型保险公司,负债驱动资产型及资产驱动负债型保险公司等。学生能够通过对指标的更改自由选择公司定位,体会不同的公司经营模式,这也是笔者最后设置不同小组进行分享的原因,让学生理解各种经营模式的保险公司经营决策和财务报表体现的不同。

       3. 承保业务及投资业务

    承保端和投资端是保险公司经营的主要部分,成熟的保险公司前端向消费者收取保费,后端对保费进行投资,承保利润和投资利润两部分构成了保险公司的整体利润。承保端的设计笔者包含了寿险、财险和再保险三部分,帮助学生了解全险种的经营理念,寿险方面包括了传统寿险、分红险、万能险和投连险,财险方面简单分为了车险和其他财险,再保险部分分为比例再保险和非比例再保险两部分。投资业务的分类则更为细化,包括了证券市场、债券市场、不动产、定期存款和现金资产,最大程度还愿现实保险公司的投资模式和资产类别,同时让学生体会如何减小或对冲保险公司在投资过程中面临的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和期限错配风险。

       4. 渠道管理

    笔者通过对保险公司渠道设计和内部管理来细分保险公司的经营管理和战略规划,包括销售渠道、人力资源和产品创新三部分。销售渠道进一步分为保险代理人、银行保险、团体寿险,从直接营销和间接营销两部分构建渠道模型;人力资源方面,笔者设计代理人发展力度作为刻画保险公司招聘规划和绩效管理两大方面的指标;产品创新方面,笔者将近年来热度较高的保险科技发展作为衡量指标,投资保险科技能为公司带来中长期的利润贡献,但又会增长近期费用。

    (四)课程展示

    最后的经营成果展示和学生们对一学期的学习体会和经营成果向全班同学汇报的宝贵机会,也是展现学子们个性和创新性的宝贵时刻。笔者发现沙盘模拟这一创新型的授课方式更能调动学生们对展示的热情,学生们都希望和迫切地想把自己的成功向诸位同学展示。学生们以公司经营团体为单位,包括财务数据、可视化图表、经营理念阐释、总结与反思等维度,向其他公司展示公司成功,学生们对管理者的代入感非常强,展示效果较为出色,同时对该课程的评价也相对较高。 

     

    三、总结与反思

      本次沙盘模拟课程以创新型的师生互动方式取得了较好的成功,主要依赖于学生将所学知识用于实践的热情。学生的学习成果出色和评价优异是最让笔者感到欣慰的事情,同时也不断激励着我继续完善该门课程。通过两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沙盘模拟和传统课程的结合模式已经较为成熟,也能够被学生轻松接受并融入该类课程当中。笔者下一步将根据国内宏观保险环境的变化和IFRS17国际保险会计准则的推出并逐步施行更改完善自身的沙盘模型,旨在让沙盘模型走在国内保险经营的行业前沿,能够真实地反映保险公司的实际经营模式和经营思维,更好地培养保险行业的领军人才。

    回目录

    复旦大学女子足球课程分层教学以及课外延伸的实践研究

    复旦大学 体育教学部 胡军

    一、选题依据

      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和《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等文件精神,促进中国足球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

    复旦大学“以世界一流为目标,推进本科教学改革”的总体发展规划的要求。体育课程作为学校通识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加强学生身体素质,提高学生体育技能的同时,要在培养学生终生体育理念,提升校园体育文化上下功夫,更加要在《复旦大学2020一流本科教育提升行动计划》指导下,精耕细作、锐意进取,全面进行体育教学的研究与改革,为复旦大学本科教学的改革添砖加瓦。

     对复旦大学女子足球课程阶段性教学总结与改革创新的需要。早在二十多年前复旦大学就已经开设女子足球课程,期间因为各种原因有中断过,自2006年以来,通过对学生需求的调研,积极改进教学大纲与教学内容,编撰女子足球教学教材,增加趣味性的教学方式,调整开课的时段等手段,课程开设数从1个班级到现在稳定在4个教学班,而且经常的放余量增加满足学生的需求。

    然而,自主选课造成学生无论从对足球的认知程度还是在身体素质、专项技术上都存在较大差异,对于足球的接受度也是存在明显的高低;以往的教学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主要停留在对于学生基本技术和简单的战术的教学上,没有把提高技战术、足球裁判、足球管理等足球所包含的其他内容全部挖掘出来,学生的个性需求不能得到充分满足。所以进一步调研学生的需求,深入挖掘课程的潜力,拓展课程的内涵,满足各个层次学生对于参与足球运动要求摆在我们的面前,成为一个当务之急的工作。

    二、 研究对象

      以复旦大学女子足球通识教育必修课程学生为研究对象。 

    三、 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查阅国内外有关于普通高校女子足球选项课程建设与发展、研究方面的文献资料,主要从中国期刊网、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以及近几年体育类核心期刊上查阅。

    (二)问卷调查法

    学生评教直是教师了解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这过程通常采用问卷形式。1986 年, H.W.Marsh教授设计了“Students  Evaluation  of  Education  Quality”问卷,即SEEQ问卷,这份问卷被大量地应用于教学评价。1994年,我国学者孟庆茂和林文莺根据英文版SEEQ问卷修订出了中文版 SEEQ问卷,即“大学教师教学效果评价问卷”。这份问卷经过多年的理论检验和实践应用,证实其效度和信度都较高。

    本次测量教学效果的问卷是在孟庆茂和林文莺修订的“大学教师教学效果评价问卷”的基础上根据体育教学特点经过定的改动而完成的。共有32个问题,通过因子检验的方法把各个因素进行归类,并把各个主因子进行命名。共包含学习价值感(B1),教学热情与组织性(B2),师生群体互动(B3),师生人际关系(B4),教师知识宽度(B5),教学管理(B6)和课程功课量和难度(B7)7个因子。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和体验做出“很不重要”至“非常重要”或“非常容易”至“非常苦难”5个等级的评价。在进行统计分析时,将等级评分予以量化,将5个等级的评价分别赋予1至5分的分值进行计算,并采用各个项目得分的平均值作为教学评价的数量指标,参见表一。

    除了采用中文版SEEQ问卷之外,本次研究的问卷里也包括了对于学生基本信息以及兴趣爱好等方面信息的收集,希望能够从基本面上了解大学女足课程的受众群体的情况。

    表一:教师教学效果因素分析结果

    主因子

    具体因素归类

    学习价值感B1

    我认为学会并理解体育课程教师所讲授的学科内容;

    我认为教师的讲授有助于专项技术动作记忆;

    我觉得上了这门足球专项课,我对这门课的兴趣提高了;

    我认为在这门课里学到了有价值的东西;

    我认为教师讲课在智力上激发学生,有启发和激励性;

    教学热情与组织性B2

    我认为教师的讲授方式能让学生在课堂上保持兴趣;

    我认为教师在教这门课时充满活力与精力;

    我认为教师对足球课程内容作精心准备与仔细解释;

    我认为教师对教学热情;

    师生群体互动B3

    我认为教师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或)对教师提出质疑;

    我认为教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且能予学生有意义的回答;

    我认为教师邀请学生发表及共享他们的见解和知识;

    我认为教师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

    师生人际关系B4

    我认为在办公时间内或课后,教师与学生有充分的接触;

    我认为教师真诚地关心每个学生;

    无论课堂内外,我认为教师欢迎学生向他(她)寻求帮助或建议;

    我认为教师对每个学生都很友善;

    教师知识宽度B5

    我认为教师能充分讨论体育专项学科领域目前的发展趋势;

    我认为适当时候,除自己的观点外,教师也讲授他人的各种观点;

    我认为教师能阐述课程中所用观念(或概念)的背景或来源;

    我认为教师讲课中能比较各种理论或方法的含义;

    教学管理B6

    我认为考试或评定成绩的作业,能够检验教师所强调的教学内容;

    我认为预定的教学目标应该和实际的讲授结合,学生了解课程的进展情况;

    我认为教师用来评价学生的方法公平恰当;

    我认为教师安排的活动、训练方式等,有助于学生对课程的理解和掌握;

    我认为教师在考试或评分上所给的反馈有价值;

    我认为教师所指定的参考资料很有价值;

    我认为教师解释很清楚;

    课程功课量与难度B7

    为促进教学,教师所教课程的难度应是;

    为促进教学,教师所教课程的进度应是;

    为促进教学,教师所教课程的运动量应是;

    (三)实验法

    我们在实验班中按照教学大纲要求进行基本教学,使学生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根据对学生前期的调研分成四个层次进行教学,利用教学内容三十分钟可以自由选择角色的教学比赛进行多层次教学。并按照每个层次具体情况利用课外活动时间进行课外延伸教学。对于没有分层需求的学生完成基本教学任务即可。

       1. 裁判发展方向学生的教学实践

       对于选择足球裁判方向发展的学生首先在课外活动或者晚上时间安排足球规则和裁判法理论培训,加强对于基本足球规则了解与提高。

       在课程教学比赛时间进行裁判实践,教师随时进行指导。并且利用课外活动时间不定期组织小组讨论活动,每个人总结自己前段时期裁判工作的情况,教师或者助教进行点评,并布置一定的课外作业。在一定的积累以后,参与复旦大学以及上海市的各类学生足球赛事的裁判实践工作。

       2. 球队经理发展方向学生的教学实践

       在每次教学比赛前,教师召集经理团队的学生简单的讲解安排同学分队比赛的原则、要求、方法,让她们每个人负责一个球队的组织、竞赛、后勤工作。并且在课后布置关于体育竞赛方面的书目,同时写出一定的读书体会,安排时间进行体会交流。

       利用课外活动时间由现任的球队经理对其进行培训,明确球队经理的工作职责与要求;根据实际能力与愿望安排进入球队的宣传、后勤、财务管理团队,并在现任球队经理带领指导下开展工作。

       3. 高水平运动队发展方向学生的教学实践

       一般这样的学生具备一定的足球基础和一定的运动能力。在进行基本教学中技战术练习时会要求她们增加难度,练习的距离和次数以及提高完成的质量。教学比赛中合理安排比赛时的位置,要求她们提高传球质量以及增加跑动的距离。课程结束前的身体素质练习中也会相应增加练习的组数和距离。安排进入复旦大学女足的每周二次常规的训练,进一步提高她们的身体素质和技战术水平,从中选拔优秀的学生代表复旦大学参加各种上海市校园联盟女足比赛以及各种女足邀请赛。

    (四)数理统计法

    根据本研究目的和任务,对所要研究问题采用描述统计的频数分析和主成份分析,一切统计运算都在SPSS11.5软件环境下进行,以此作为分析依据。

    四、结果与分析

    (一)大学女足课程总体参与程度积极

      复旦大学的女足课程是较受欢迎的。图一可以看到,有约七成的同学选课是出于自愿,包括本身对足球运动有兴趣,或是想要尝试下足球,以及为了锻炼自身体能等;其中有超过半的学生表示自己对足球运动本身就有兴趣,可能是因为家庭环境的熏陶等因素,因此选择足球课程。另有约两成的学生表示自己选择足球课程是因为学分的要求或是体教部的分配等。总体来说,学生对于女足课程的参与度可说是比较积极的。学生对女足课程的期待分化,因材施教或是较好选择。个性化教学是指通过对学生进行综合调查、研究、分析、测试、考核和诊断,根据学生的潜质特征和自我价值倾向以及学生的目标与要求,量身定制教育目标、教学计划辅导方案和执行管理系统。因此,针对满足学生的不同教育需求,个性化教学是一个较好的解决方法。

     

    图一:大学女足课程总体参与程度图

    (二)教学实践结果分析

    表二 对照组实验组在各维度上得分情况比较(平均分±标准差)

    组别

    学习价值感(B1)

    教学热情与组织性(B2)

    师生群体互动(B3)

    师生人际关系(B4)

    教师知识宽度(B5)

    教学管理 (B6)

    课程功课量和难度(B7)

    实验组

    4.61±0.63

    4.68±0.42

    4.46±0.57

    4.49±0.50

    4.20±0.68

    4.53±0.48

    3.33±0.80

    对照组

    4.31±0.49

    4.56±0.40

    4.23±0.47

    4.24±0.41

    4.01±0.50

    4.30±0.40

    3.18±0.80

    t

    3.0277**

    2.1623*

    1.7027*

    2.1248*

    1.1962*

    2.1398*

    0.7443

    p

    0.0017

    0.0169

    0.0464

    0.0185

    0.1177

    0.0178

    0.2295

    * p<0.05      ** p<0.01

    由表二可知,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在学习价值感(B1)、教学热情与组织性(B2)、师生群体互动(B3) 、师生人际关系(B4)、教师知识宽度(B5) 、教学管理 (B6) 都评分更高。

      由于采取分层教学,学生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进行个性化教学。因此,学生比较容易理解教师所讲授的学科内容,认为学到了有价值的东西,也更加对课程感兴趣;同时教师讲课的针对性更加明确,也在智力上激发学生,有较强的启发和激励性。由于教师在课程进行过程中利用较多的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指导,所以学习价值感得分与对照组相比,提升最为显著。

    表三:实验组前后测在各维度上得分情况比较(平均分±标准差)

    学习价值感(B1)

    教学热情与组织性(B2)

    师生群体互动(B3)

    师生人际关系(B4)

    教师知识宽度(B5)

    教学管理 (B6)

    课程功课量和难度(B7)

    实验组(后测)

    4.61±0.63

    4.68±0.42

    4.46±0.57

    4.49±0.50

    4.20±0.68

    4.53±0.48

    3.33±0.80

    实验组

    (前测)

    4.46±0.53

    4.65±0.39

    4.43±0.47

    4.41±0.45

    4.17±0.59

    4.38±0.50

    3.05±0.71

    t

    2.4851**

    0.3267

    0.3472

    0.8803

    0.2044

    2.4794**

    1.9056*

    p

    0.0073

    0.3723

    0.3646

    0.1903

    0.4192

    0.0074

    0.0297

     * p<0.05      ** p<0.01

      我们知道,教师的教学管理能力主要体现在教学的计划管理,比如课前认真、全面、细致的备课;教学的组织管理,体现教师教学过程中的组织管理能力;教学的质量管理主要是课程的评价体系。

      学生对于教师教学管理水平的评价可以直观的体现教师管理水平的高低。预定的教学目标应该和实际的讲授结合,学生了解课程的进展情况;教师安排的活动、训练方式等,有助于学生对课程的理解和掌握;考试或评定成绩的作业,评价学生的方法公平恰当,教师在考试或评分上所给的反馈的价值;教师所指定的参考资料课外作业很有价值等方面都具体表现教师教学管理的能力。

      因此,由表三可以看到在教学管理 (B6)因子上有显著提高,且教学改革之后的学生对于课程难度的要求更高。说明实验班教学实践是较为成功的。

    在一个学年的教学改革实践中,实验班共有7名学生参加高水平运动队夺得训练其他有四名学生作为主力获得2017年上海市大学生足球联盟联赛冠军,2017年“沪台杯”女子足球邀请赛亚军,而实验班只有3名学生参加平时的训练。实验班有6名学生参与女足球队经理工作,为女足的后勤、宣传做出很大贡献,而对照班只有2名参与;4名学生参与校内的各种足球比赛的裁判工作,其中3名学生获得足球国家三级裁判员称号,对照班参加裁判工作为1人。主要的原因还是实验班在课程教学中获得更加多的练习和教师的指导,学习热情比较高,也有较强的成就感。

    五、 结论

    复旦学生对女足课程的总体评价较好的,可以说目前女足课程开设的情况已经不错,学生对此课程的认可度和喜爱度较高。但课程的内容的开拓力度不足,学生已经不仅仅满足传统教学的模式,对于个性化教学需求较为强烈。相对而言,学生对于课程作业和难度的评价较分化,但大多数都对现有课程作业量和难度表示认可。

    经过教学的改革实践,实验班无论在对于足球的理解、学习的成就感,还是在复旦女足运动队成绩、女子足球裁判工作发展、球队经理工作提高等方面都有所提升。

    参考文献:

    1、邵源,分层教学法在高校足球选项课中的应用探索[J].当代体育科技,2016(9):62-63

    2、朱帅 秋明,高校足球教学中分层教学法的应用及策略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9(8):96-98

    3、席连正 等,论"新校园足球"的顶层设计(7)[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9(3):76-80

    4、何杰,校园足球教学组织形式研究[J].学校体育学,2017(7):96-97

     

    回目录

     


    上一篇:2019年度第二批优秀教改项目结题报告

    下一篇:2018年第二期(教改报告)

    本文地址:http://cfd.fudan.edu.cn/yanjiu/jyxzk/1992.html
    图片新闻
    loading
    会员登录
    联系方式
    电话:55664497(教发业务)
    电话:65647637(在线课程)
    地址:上海市杨浦区邯郸路220号光华楼东主楼29楼2904、2909室
    邮箱:jxcj@fudan.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