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改研究 > 教改研究报告 

    2019年度第二批优秀教改项目结题报告
    发布日期:2019/12/29

     

    1. “大学生生涯规划与发展课程”实践探索——系统体验式学习

       
    2. 英语写作课堂合作学习模式探索

    3. “气候变化与能源”课程主动学习的教学方法运用与效果研究

    4. 学术成长型训练提升教学品质——以“新媒体与社会性别”课程为例

    5. 物理大课堂的复合型教学模式探索

       

    6. 系统体验式教学在大学生生涯规划与发展课程中的探索与应用

      历史学系 田文娟   化学系 杨慧丽

      一、项目背景

      职业作为自我实现的重要途径,也是个体得以超越孤独生存状态并获得生活意义的献身目标,而生涯规划即是将自己托付于这个目标的一种安生立命。大学生正处在职业生涯发展的关键时期,其对生涯的基本认知到主动规划职业生涯,是需要一个理论学习和实践体验交互进行的过程,进而完成关于个体的生命体验。

      我校大学生生涯发展课程一直以来采取传统讲授的方式,90%以上课堂内容通过理论讲授完成,单纯靠理论的学习和理解,并无法满足个体生命体验的成长需求。同时,伴随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同学课上容易被电脑、手机等外部诱惑分散注意力,而课下信息资源丰富、学有余力,这些都对课堂教学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大学生生涯规划课程作为一门实践性和应用型课程,重在提高学生生涯认知和规划行动力,理论的应用及落实就尤为重要,需要一定的监督机制,而传统模式的“放养”并不能有效刺激行为转化。

      因此本项目计划使用“系统体验式”方法,通过团体生涯辅导融入对分课堂模式,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规划生涯的意识与能力,从身心上体验理论学习内容,并内化为日常的行动实践。首先,团体心理辅导与咨询已经被国内外大量实证研究证明其有效性,尤其对有类似的困扰或者发展问题的辅导与咨询对象,有着特殊的效能和应用价值,被称为“神奇的圆圈”。团体辅导的形式从空间上和心理上打破了传统的学生听讲、老师授课的模式,去除课桌的隔离,团体围坐中心圆圈,加强团体成员之间的情感交流。丰富多彩的主题小活动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促使学生高度关注老师的引导,内容又会涉及较多的肢体活动、小组讨论,客观上帮助学生远离手机、电脑等干扰性工具,从而确保学生对课堂内容的高度投入。通过主题单元的科学设计,从个人认知到职业认知逐层推进,利用心理学量表实施测验,辅助讲解理论,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同时加深对生涯理论的理解和认知;行业探索接入市场资源,让学生自己探索形成行业报告的同时,掌握探索方法。

      其次,在全面考虑教学过程的可行性、同辈交互、师生交互的心理机制和大学课堂教学的现状与困境多方面因素的前提下,张学新老师于2014年提出了“对分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时间一半用作教师讲授,一半用作学生讨论,强调生生互动、师生互动,鼓励自主性学习[1]。将这一模式融入团体辅导中,既满足了对于个体的关照,又提高了课堂效率。

      再次,从单一的理论讲解转变为理论探讨、体验及应用,促进学生关于生涯理论知识的吸收与应用。课下学习资源,例如视频、职业探索、测评平台,可以有效激发学生不限时空,自主学习的兴趣,并且时间灵活,以碎片化学习来达到统整的实践目的。课下作业、微信学习交流群、邮件反馈等方式,可以推动学生聚焦理论应用和行动改变,可衡量的评估与监督标准,可以促使学生更好的管理、规划大学学习生活,有方向、有目标,有计划、有行动,有信心,有能力,根据体验、反馈思考个人选择和行动落实。

      二、   实施方法与过程

      1、    课上学习

      70%课程内容以有主题的团体生涯辅导形式开展,其中内含讨论互动、交流发言、理论讲解等多种形式;同时应用对分课堂模式进行环节的简化与效率提升。目前已完成设计系列课程方案。(见表1

      1 课程设计示例

      2、    课下探索

      1)    课后常规作业

      每节课后有1-2道课后作业,内容涉及练习应用课上学习理论,或是课前预习准备;鼓励学生探索和使用课下学习资源,例如推荐书目阅读、视频学习、自测平台等等。

      2)    行业探索

      10%课程内容为外部行业探索,包含企业参观走访,行业跟拍,10%学生开展行业交流汇报。累计行业报告涉及十多个行业,形成复旦行业岗位资料库,可为全校同学提供一手行业信息。

      2 作业列表参考

      3、    反馈机制

      长期以来,传统高等教育考核学生的方式都是采取期中、期末考核,而考核往往只呈现结果,不解释原因,尤其是公选课目尤为明显。笔者以为这对学生知识吸收促进效果会较为滞后,这对于应用型知识更是大大削减了其学习成果。对分课堂的模式可以使得学生学习理解的知识迅速得到反馈,而课后作业的回堂讨论,也再次检验理论应用效果,教师也可以充分利用微信群、微信公众号、邮件,不定期督促学生进行目标和行动的检查与调试。

      同时,本项目还使用专业追踪问卷,对选课同学在学期前后进行测验,以检验课程效果。同时如有可能设计实验参照组,对实验学生进行为期4年的完整追踪,最终进行专业分析,全面展现本科生生涯教育情况。

      三、   主要成效与价值

      1、问卷调研结果呈现

      本项目使用《自我评价量表》追踪问卷,对选课同学在学期前后进行测验,以检验课程效果。其中 “我愿意理解别人(后文简称‘理解’)”、“我会与人很好沟通(后文简称‘沟通’)”、“我乐于与他人分享(后文简称‘分享’)”、“我总是关心别人(后文简称‘关心’)、“我总是相信自己(后文简称‘自信’)”、“我乐于交友(后文简称‘交友’)”等几个维度主要来考察教学模式的改革影响成效。用spss20.0对实验前后的数据进行分析,分为二步:一是对每对样本数据集的差值进行正态性检验;二是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

      首先,对每对样本数据集计算差值并进行Shapiro-Wilk检验。其中理解意愿、关心意愿和自信程度在5%显著水平下不显著,因此,不能认为该3组不服从正态分布。而沟通意愿、分享意愿和交友意愿虽在5%显著水平下显著,但是在1%显著水平均不显著。考虑到t检验对于稍偏离正态分布的样本数据的分析结果较稳健和保守,依旧采取配对样本t检验的方式进行后续分析。

      3 正态性检验

      *. 这是真实显著水平的下限。

      a. Lilliefors 显著水平修正

      接着,使用配对样本t检验对改革前后的数据差异显著性进行分析。表46对样本数据集的描述性统计结果。直观上看,在教学模式改革前后,每对样本的均值都有所提高。

      4 成对样本统计量

          5呈现了每对样本数据之间的相关系数及其显著程度。其中理解意愿和交友意愿的前后两阶段数据之间相关性显著,且呈正相关。

      5成对样本相关系数

      6显示了配对t检验的最终检验结果。数据显示:实验前后,对他人的理解、沟通、分享、交友意愿和自信程度的显著水平均小于0.05,可以认为生涯发展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革对学生的理解、沟通、分享、交友意愿和自信程度有显著的提升效果;而对于对别人的关心意愿则没有明显的改善。

      6 成对样本检验

       最终,根据表6计算每对样本的效应值大小,得到表7。其中,分享意愿的效应值大于0.8,说明影响强度大;理解意愿、沟通意愿、自信程度和交友意愿的效应值大于0.5,但小于0.8,说明影响强度中等;关心意愿效应值大于0.2,但小于0.5,说明影响强度小。

      7 成对样本效应值

      2、访谈结果呈现

      因生涯规划最终切近的是每个学生个体发展的特性,谨慎起见,项目在问卷调研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全班学生在学期末做了一对一访谈。访谈18名课程学生,对课程形式与课程收获进行评价。

      超过88.89%的同学认为团体生涯辅导的课程形式非常新颖,可以投入到课程的学习过程中。17级软件工程的姜同学表示,团体生涯辅导的课程形式能够认识课程同学,相对于传统课程形式几乎不与其他同学产生交流的情况,自己在团体辅导形式中参与度很高,比传统课程更不容易分心。17级新闻传播专业的陈同学表示,团体生涯辅导的形式让自己更加投入的参与到课程学习过程中,在学习的过程中加深了对自己的探索,更加了解自己。17级电光源的区同学表示团体生涯辅导的课程形式充分调动大家积极性,在与不同同学交流的过程中了解他人的想法和特点,更能激发自身的思考。17级化学系徐同学表示,团体生涯辅导的课程形式会提高自信心,乐于与他人分享和沟通。15级数学与应用数学的张同学表示,自己虽然大四已经保研,但还是帮助自己思考未来的生涯规划。课程中,另有4名同学因为课程的分享交流成为好朋友,组队参加建模大赛。

      对于将“对分课堂”教学模式融入团体辅导中,15级数学与应用数学的白同学认为这个形式在学习理论知识的时候非常高效,节约了学习的时间,且在交流过程中体会到认知角度不一样,加深了思考。17级生物科学专业的向同学认为老师的讲解后,自己通过阅读材料学习并与小组分享,加深理解问题就会少很多。

      关于课程收获的评价中,66.67%的同学表示加深对于自己的了解,会思考自己适合什么和喜欢什么,用生涯的理论帮助自己做规划;33.33%的同学表示通过团体生涯辅导的课程形式,愿意与他人沟通与分享,收获了好朋友。

      3、主要成果

      1)完整的系列课程设计方案;

      2)线上自主学习课程资源;

      3)形成个案素材,为个案教材做好基础准备;

      4) 形成课程宣传视频。

      四、   延伸思考

      1、加大宣传和建设力度,重视生涯规划基础教育

      大一新生一入校就面临着生活学习的全新环境,新的角色定位和目标设立也对其尤为重要。“对大学生而言,没有设立职业生涯目标,学习生活就失去了方向和动力,就容易陷入迷茫”[2],从而引发学业困难、心理困扰等一系列问题。从访谈及生涯调研[3]的数据来看,学生对于高中向大学、大学向社会的两个阶段的转换较为关注,迫切需求给与个性化生涯指导,这恰恰是大学生生涯规划课程与就业指导课程所关注的重点。然而我校目前课程的每学期开设量覆盖面不足100人,而选课人数在春季学期还会出现余额,由此可推断该课程并未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因此建议在改革课程形式的基础上,也需要大力推广宣传课程,将生涯规划课程纳入本科生基础教育必修环节当中。

      2、丰富课程形式,推动网络教学和自学课程建设

         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访谈来看[4],结合当今网络媒体发展现实,新生代大学生的学习及交往以网络方式为主,同时也倾向于实践体验型学习。同时,随着多元价值的选择出现,学生往往有多项任务充斥学习生活之中,时间也更为碎片化。基于以上情况,生涯课程做为基础性教育必不可少的环节,需要以需求为导向,加大网络课程和线下实践课程的混合模式教学,引导学生进行自学与实践,实现以“学为中心”,为学生的发展与成才奠定良好基础。

      3、    后期计划

      1)     丰富完善现有网络学习资源;

      2)     建设生涯课程网络学习版本;

      系统式开发和建立实践资源。



      [1]张学新.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复旦教育论坛,2014(5)510

      [2]《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陈浩明,孙晓虹,吕京宝 ,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7月,95

      [3] 2019313日在HGX1903,参与学生10名,大一到大四均涵盖,主要涉及院系:历史、旅游、哲学、经济、外文。

      [4] 2019313日在HGX1903,参与学生10名,

      回目录

       

      大学英语课程合作学习模式探究

      ——以论说文写作为例

      大学英语教学部  杜方圆

      一.    背景

      写作通常由学生单独完成,传统的英语写作课程主要以个人写作和老师反馈为主,导致写作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事实上,写作教学是一种社会文化实践活动,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能为彼此提供支架,共同解决个人无法解决的语言问题。英语论说文写作课程通过大量阅读、思考、讨论和写作的练习,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非常适合利用合作学习来全面提升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本课程中的合作学习模式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合作写作和同伴互评。

      合作写作是指两个及以上作者共同完成一个书面文本,其三大显著特征如下:(1)成员在写作过程的各个阶段均有充分的互动;(2)成员均享有决策权并共同对文稿负责;(3)成员共同产出一个书面文本。合作写作主要解决以下教学问题:传统的英语课堂互动多为语言形式的操练,缺乏有意义的语言交流机会。在合作写作时学生针对热门话题进行讨论,即在真实的语言场景用英语解释和反馈,有利于学生接触不同的表达方式,并反思自己的语言使用。

      同伴互评是指学生对照评分标准,对同伴的作文进行评价,主要解决以下教学问题:1)仅仅通过老师的书面反馈,学生对写作的评分标准理解不够;2)写作课堂通常以老师对学生的反馈为主,并不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意识。在同伴互评中,学生真正获得机会去反思和建构知识,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评分标准,通过参与评分反思自己的作文。

      二、    合作学习在英语论说文写作课程中的实施

      英语论说文写作课程主要从内容、结构和语言等方面介绍英语写作的基本知识,在教学中将老师讲授知识与学生实战练习有机结合起来。为了增加课堂上学生的讨论与练习时间,笔者利用微课将部分上课内容改为学生课后自学,老师上课讲重难点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合作学习的具体实施情况如下:

      合作写作作为一项常规的课堂活动,每学期共进行四次,每次约20分钟。学生需要针对每次的作文题目,与同伴用英语讨论,共同合写一个段落。四次作文题目的形式相似,都是对一个有争议的话题发表自己的观点。在第1周时,老师告知学生本学期的四次课堂合作写作活动,并要求学生两两组合形成固定的小组。对于合作写作的文本,主要从语言的准确性、流利性和复杂性方面进行评价。在第16周时,抽取同学进行半结构化访谈,每个学生的访谈时间约为15分钟。

      同伴互评作为一项常规的课堂活动,每学期共进行四次,每次约20分钟。在第一次同伴互评前,笔者首先详细解释评分标准,然后具体讲解每个档次的学生习作,最后规定书写格式。经过以上培训后,学生每次以小组为单位,点评同学的课后作文。收到同学的点评后,学生可以选择修改或不修改,下一周提交老师后,由老师给出最终修改意见。在第16周时,每个学生都填写了问卷调查。

      三、    合作学习的成效与价值

      合作学习模式在经过两个学期的试行后,以往沉闷的写作课变得活跃起来,学生的课内参与度极高,促进了学生之间互相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自信心。

      对于合作写作,绝大部分学生持积极态度,认为其有利于拓展思路,锻炼口语,大部分学生认为合作写作能够提高自己的词汇和语法水平。对此,我们利用Coh-MetrixL2 Syntactic Complexity Analyzer软件,将学生合作写作的文本与单独写作的文本对比,从词汇多样性,句法复杂度,文本流利度和准确度四个方面的参数进行比较。词汇多样性包括不同单词的数量和修正后的形符比两个指标。其中形符比是指文本中不重复的单词与所有单词的比值,检测词汇的变化和丰富程度。句法复杂度包括平均句子长度,平均T单位长度和平均子句长度三个指标。其中子句是指一个主语和一个动词组成的结构,包括主句,定语从句,状语从句和名词性从句。T单位是指一个主句及其所有从属结构,是衡量句法复杂度的重要指标。文本流利度包括子句的数量和T单位的数量两个指标。文本准确度包括无错误子句的数量和无错误T单位的数量两个指标。从具体数据来看,学生合作写作的文本在句子复杂度和文本准确度上高于单独写作的文本,在词汇多样性上基本一致。

      对于同伴互评,所有学生都认为这是一项有意义的课堂活动,收获很大。问卷调查显示,75%的学生认为同伴互评能够借鉴同学作文中的优点,在内容,表达和词汇等方面取得进步。例如,有同学写道,“同伴经常用到比较好的表达,可以充实我的词汇库,作文中的内容比较好地支持他的观点,选材方面值得学习”。其次,50%的学生认为同伴互评有助于了解自身不足,看清错误。例如,有同学写道,“从同伴的评价中我更能感受到自己在文章表达上有些欠缺,句式结构不清晰使得我的内容有时并不能准确地让其他人领会”。另外,学生提到的其他收获还包括建立同学友谊,增加课堂互动等。据笔者的课堂观察,大部分学生能够认真投入到同伴互评中,同学之间讨论热烈,互评后提交的作业错误明显减少。经过同伴和教师的两次反馈后,学生的作文质量明显提高。

      四、    总结与建议

        笔者认为合作学习模式可以充分利用研讨型教室的书写墙功能,学生直接进行合作写作和同伴互评,扩大互动交流的范围,提高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另外,笔者在半结构化访谈和问卷调查中发现学生认为同伴的英语水平对合作学习的影响较大,在以后的课堂中将关注如何分组能够让不同英语水平的学生都从合作学习中受益。

      回目录

      课程主动学习的教学方法运用与效果研究

      环境科学与工程系  蒋平

      一、   课程介绍

      《气候变化与能源》是环境科学与工程系蒋平副研究员主讲的全英文通识课程,开设目的是希望从全球化和发展的角度,给不同专业的本科生阐述和讲授气候变化与能源的相互关联和作用关系的基本原理和知识,并解释影响气候变化、环境保护和能源利用的政策和社会经济发展关系。通过课程学习,将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于气候变化和能源涉及的相关领域和学科有全面认识,并树立和提升正确的世界观和科学观。

      考虑到复旦数量较多留学生以及英文水平普遍较高的中国学生,这本课程的开设也是对这些学生的吸引,同时也能促进复旦国际化的教学发展。从开设5年的选课学生来看,留学生数量占81%,中国学生占19%。为了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并把这门课打造成复旦具有国际化水平的课程,从2015开始,本着加强学生主动学习、创造开放和互动学习为主的原则,本课程在教学内容和形势方面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设计和实践改革。

      二、   主动学习教学方法提出

      现代教育理论提倡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学”的主动性,教师的作用体现在组织、指导、帮助和促进学生的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使学生最有效地进行学习,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因此如何鼓励和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是教学中的一个核心和关键的问题。大量的研究和实践结果显示,科学合理地设计教学内容和形式,可以营造开放活跃的教学氛围,让学生真正掌握着学习的主动权,积极自主的参与学习,同时给学生留有思考、探究和自我开拓的余地,使其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更加积极自主地投入学习。

      由于《气候变化与能源》全英文课程的性质,决定了本门课程首先应注重课程国际化的建设,即需要让学生通过修读这门课程,学习国际上最新的关于气候变化、环境保护以及能源利用的知识;其次也给学生积极创造开放、互动和参与性强的教学方法和氛围,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和参与。

      因此,区别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注重以教师讲授和学生听讲为主的方式,本项目在《气候变化与能源》课程中融入了邀请客座外教授课、课堂演讲和讨论、命题辩论、安排观看短片和视频和参加实践课以及现场授课等方式,以期从课程国际化建设、最新学科知识提供、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知识运用能力等方面改善传统教学中的弊端和不足,探索提升教学质量的途径和方法。

      三、   主动学习方案设计及其内容

      为了提升学生主动学习兴趣和能力,就《气候变化与能源》的具体教学来说,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包括:

      1)如何让学生接触到最新的国外同类课程的授课知识和方法?

      2)如何营造开放、互动和参与性强的教学方法和氛围?如何加强学习效果?

      3)如何评价学生主动学习和运用课堂知识的能力?

      4)如何通过其他途径(如多媒体)获得最新消息和知识的能力?

      5)如何创造机会让学生能对所学知识进行实际的应用和体验?

      通过本项目,针对《气候变化与能源》的具体教学,我们设计了一个“1+2+5主动学习法”,此方法的主要内容包括:

      l  一个原则。为了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并把这门课打造成复旦具有国际化水平的课程,同时考虑到选课学生相对思想比较活跃等特点,本课程在教学设计方面本着加强学生主动学习、创造开放和互动学习为主的原则进行了教学设计和实践。

      l  两个标准。一是课程提供与国际同步的学科知识;二是能吸引更多学生特别是留学生及英语水平高的中国学生。

      l  五个方法。包括:邀请气候变化、能源与环境等领域的国际著名专家作为客座教师进行讲座;课堂中采用学生演讲和讨论方式;引入课堂辩论;安排学生观看最新短片和视频;安排实践课和现场授课。

      基于以上方法,本项目设计了相应教学内容和形式,并采取了一些创新性的方法。具体介绍如下:

      1)邀请气候变化、能源与环境等领域的国际著名专家和教师作为客座教师进行讲座,2018年春节学期邀请了来自巴西里约大学的Jose A. Puppim de Oliveira教授(复旦外籍千人)和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高价讲师Sara Fuller博士(图1)。通过邀请国际客座教师授课,让学生接触到最新的国外同类课程的授课知识和方法。

             
         

       

       

       

       

       

       

                    图1 Jose A. Puppim de Oliveira教授(左)和Sara Fuller高级讲师(右)授课情况

      2)课堂中采用了学生演讲和讨论方式。学生课堂演讲和讨论的方式可以鼓励学生主动的学习和参与,加强学习效果(图2)。

             
         
       
       

       

       

       

       

       

       

       

                                         学生演讲和讨论

      3)引入课堂辩论。根据命题,两组学生运用课堂知识展开辩论,提升学生运用知识能力,锻炼语言表达(图3)。

             
         

       

       

       

       

       

                                     图3 课堂辩论

      4)安排课堂工作坊,与来自荷兰Utrecht大学的学生共同围绕实际问题进行讨论并提出解决方案(图4)。

             
         
       

       

       

       

       

       

       

                                                                                                                                      4 课堂工作坊

      5)安排到杨浦区创智农园现场授课,为学生提供实际知识的应用和体验(图5)。

             
         
       
       

       

       

       

       

       

       

                                  图5 现场授课

      6)安排学生观看最新短片和视频,本课程共为学生提供了共约300分钟的国内外最新视频资料,学生通过课上和课下观看视频获取最新信息和知识。

      四、   主动学习教学方法效果分析

      从本课程2015年开设时,项目组就尝试在教学中融入主动学习的教学方法和内容,基于以往教学成果,在2018年总结和提炼出了主动学生教学方法(即“1+2+5主动学习法”)。通过5年以来,特别是2018年对课程主动学习的教学方法的实践,我们也对相关的教学效果做了分析和总结。

      首先在选课学生数量上,我们可以看到选修本门课程的学生数量逐年增加(图6),这是一个课程受欢迎的主要指标,这从一个方面反映了主动学习教学方法的成功效果。

      6 2015-2019年学生选课人数统计

      2018年春季学期第1周,针对与课程密切关联的问题(共八个问题,主要是与气候变化、能源和环境保护等相关知识的了解和掌握有关),我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图7)。从对8个相关问题的回答的统计结果看到,约8%的学生表示完全没有学过相关知识,19%的学生对相关知识表示不是很了解,63%的学生表示对有关知识比较了解。

      7 2018年春季学期初学生问卷调查结果

      2018年春季学期末(即第16周),利用考试和论文等方式对全体学生进行考核,全部同学都通过了所有课程考核。对于图7中相似的问题,全部的同学都表现出了对相关知识的很好掌握并且也都具备了一定的知识灵活运用能力。

      同时, 利用2018年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机会,我也对学生对这门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效果进行了调查了解,部分学生对这门课的主观评价呈现如下(email截图,见图8):


      学生一:

       

       


      学生二:

       


      学生三:

       

       8 学生对课程的主观评价

      从普遍情况看,学生对《气候变化和能源》课程的内容和形式是比较满意且给了比较肯定的评价,特别是对课程主动学习教学部分(包括外教授课、演讲、辩论、现场授课等)学生普遍反映比较喜欢和接受。这门课程自开设以来,评教一直保持中上水平,另外这门课在201711月被评为复旦大学优秀全英文课程,这也是对本门课程教学效果的另一个肯定。

      五、   总结

        总的来说,通过本次教改项目,特别是2018年来的一系列课程主动学习教学方法的实施,基本达到了以下效果:

      1)邀请高水平外交作为客座教师,为学生提供国际最新课程知识和先进教学方法;

      2)采用演讲、讨论以及辩论方式,提升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

      3)合理的实践课和现场教学设计可为学生创造了一个接触实际、了解真实世界和在实践中寻找问题和解决方法的途径;

      4)通过与国外大学学生的互动和参加课堂工作坊等方式,促进了相互学习,相互借鉴教学经验的作用。

         本项目虽然在现阶段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通过提升学生主动学习能力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是一个长期的和循序渐进的过程,课程主动学习的教学方法的设计和运用都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发展的过程,都是为了围绕以“学生为主”和鼓励学生“主动学习”为目的的教学发展和改革实践,也都需要长期坚持不懈地探索和努力才能达成目标。

      回目录

      转型中国语境中的新闻传播学研究之路

      ——基于传播政治经济学的视野

      新闻学院  曹晋

      一、项目的背景

      长期以来,在西方社会经验与理论凝视之下,社会科学的本土化,或说中国社会科学的主体性问题,一直是学者讨论的重点。我们所以选择学术成长型训练模式为研究课题的原因在于探寻一条培养中国本土学生学者的经验道路。项目负责人曹晋教授坚持引导其研究团队进行参与式行动研究,鼓励学生带着人性意涵和人文关怀来体察传播政治经济学逻辑话语中的媒介与社会性别的认识路径,不断引导青年团队深入探索传播政治经济学,持续揭示资本主义制度下传播、国家权力与资本的关系以及相关的各类社会权益问题。

      二、项目的具体实施方法与过程

      具体到本项课题的研究成果上,作者综合运用了多种研究方法,除了民族志以及数字民族志的研究方式外,本项课题成果还聚焦交叉性分析范式,并将这一方法融入对新媒体语境下的性别问题的讨论中,认为这一研究范式为我们提供了以下三点启示:第一,政治经济学视角和文化研究视角应该是相辅相成而非互相排斥的。第二,对于新媒体技术如何影响性别的讨论应该结合对当代中国社会结构的把握。第三是经验的交叉性:在汲取西方性别理论和经验的同时,更应重视我国的特殊语境和历史资源。由此,才得以深刻描绘当今新媒体时代和转型中国双重历史语境下的社会性别问题。其中,“交叉分析模式”是西方社会性别研究的主流范式,它已经成为社会性别研究中最炙手可热的概念,其极大丰富和推动了有色人种妇女和社会其他不平等问题的交叉研究,核心要义在于辨识不同主体位置(subject positions)的异同,强调任何一个主体同时遭受多重权力关系的压迫、宰制,或是剥夺。

      三、项目的主要成效与价值

      负责人曹晋教授领衔的新闻传播政治经济学、媒介与社会性别研究,既属于跨学科课题,同时也是当今国际传播学研究领域中的前沿议题。通过多年耕耘,本团队掌握了相关定量和定性研究方法论,累积了扎实的中国媒介与社会性别研究的经验。更值得关注的是负责人始终与国际传播学界的优秀学者保持着密切的学术联系,打造了一支以青年学者为主,跨学科、跨国界的优秀且开放的团队,其坚持不懈地培养青年学子,推进他们的国际化学术生产,孕育未来的学术中坚力量,积累并提升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国际化的学术能力。可以说,经过长期以来的学术锻造,负责人及其团队将继续保持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的学术国内领先地位和国际前沿地位。如课题负责人曹晋的《传播新科技与社会性别政治》专著最突出特色就是灵活运用了国际学界中的交叉分析模式,将政治经济、社会性别、城乡结构、区域差异、技术鸿沟、强制性消费、国家、媒介再现等多重权力关系纳入对传播新科技与社会性别政治这组关系的阐释范畴之中。又如负责人与国际著名传播政治经济学研究者合作的《传播政治经济学与中国案例研究 》紧扣当代中国社会现实与热点,通过对传播的所有权、生产、流通和受众消费等层面的解构,描绘出转型中国社会中复杂的权力图景。

      四、项目研究中的困难和下一步思路

      毫无疑问,任何研究都难以面面俱到或说尽善尽美,在探索中我们的确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障碍与问题,其中一些问题来自研究者本身,还有一些问题来自于结构化的学术制度。如在研究者层面,未能进一步追问学者学术生产成果的社会现实效果的转化问题,并且未能更深刻的检视学术生产系统本身带给教师和学生的外在压力;在研究方法上,我们对定量研究分析系统的掌握还不够扎实,在不断强调警惕数据陷阱和迷思的同时疏于对量化分析熟练操作。在具体的研究议题上,缺少对儿童的关注,主要聚焦在成年人的媒介接触使用问题、性别。此外,课题组在聚焦都市交往经验的同时对边陲地区的相关议题也疏于分析,对已经展开的研究的后续追踪碍于各种原因力有不逮。但是,总的来看,作为一个规范的学术实践过程,本项目成果既大量借鉴了西方学术研究理论和成果,同时又深耕于中国本土经验与问题,在当下学术理论的全球旅行与中国本土日益收缩的抗争性社会运动浪潮并存的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在接下来的研究中,本项目团队仍将紧扣转型中国这一宏大语境,鼓励并支持青年学生挖掘其中人们的文化交往、媒介接触、社会性别认知等方面存在的不平等、不正义现象。

      回目录

      物理大课堂的复合型教学模式探索

      物理学系  符维娟

      新医科的发展,对医学生的理工基础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物理是复旦大学医学新生的必修课程,为其后在医学学习研究中掌握新技术奠定必要的物理理论基础。然而从学生调研和成绩统计来看,大学物理一直是复旦大学医学新生的困难科目之一。部分学生遇到这样的问题,如基础薄弱,跟不上教学节奏,物理概念理解困难,习题演算能力欠佳等。笔者多年来的任教医学生班级,均为120-155人左右的大班,这又给教学增加了难度。

      一、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2017-18学年,我们选择复旦大学医学生一个大班物理课的100多名学生进行了调研,了解了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了解了他们对课程中新开展的新教学模式的看法。

      调研结果表明,学生学习困难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1)调查发现学生在中学阶段的物理学习以刷题为主,习惯套用公式获得答案,或者直接凭记忆的各种结论解决问题。学生普遍不重视对物理理论形成过程的理解,不习惯将所学物理概念转化成具体的物理图像或物理模型。

      2)医学生的普通物理B课程是大班授课,班级人数最多曾达到155人。由于地区高考模式的不同,学生的物理基础也极其不均衡,有部分学生的物理基础仅限于高一水平,但也有部分同学参与过物理竞赛培训。课堂中的讲授只能面向中等基础的同学,其他学生就存在“吃不饱”和“吃不了”现象。

      3)问卷调查还发现,学生投入物理学习的时间也参差不齐。有些学生脱离了高中被动分配型的学习模式,未能在短时间内建立新的自我学习管理。另外,大多数学生的预习时间非常少,和复习时间相比完全失衡,复习过程中也仅以完成作业为主要目标。

      因此,传统的课堂讲授为主型教学模式,注重于教师个人对知识的理解和展现,无法对学生是否建立物理模型或者是否能用所学解决具体问题给与足够的关注。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这一大学物理教学目标,仅仅依靠传统的教学模式难以去实现。

      二、复合型教学模式的构建和实践

      复合型教学模式在高等教育体系中,是一个很受热捧的概念。复合型教学模式,即主要强调包含预习、传授、课堂讨论等一系列教学环节充分地融合在一起,让老师和学生能够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竭尽全力促进课程教学效率提升的一种综合性模式。

      经历了2017-2018级秋季学期班级课程学生的意见收集、以及相关的前期准备,我们在2018年上半年制定了适用于医学生大班物理课堂的复合型教学模式。新的教学模式中既包括“课上讲授”和“课后线上答疑”的结合、也包括“教师讲授和引导”和“同伴教学”的结合,老师在课堂的讲授方式始终跟着学生走,从而将学生从被动思考变为主动思考,变接受知识为探究知识。复合型教学模式主要包括:

      1小组讨论是大班课堂最有力的补充,可以通过同伴方式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小组活动的制度化和规范化,也是保证小组讨论效果的前提。学生在小组讨论中有机会互相争辩、讨论、交流,共同解决问题,得到学习能力的提升

      2) 树立课堂教学的核心目标-物理模型的建立和微积分的应用。物理建模过程,有助于学生物理思维的转型,具备应对复杂问题的能力。微积分则有利于学生更深刻理解物理运动和物理过程。设计课堂演示和课堂提问,通过教学软件(学能APP)即时了解教学需求和教学效果,创造活跃的课堂气氛,使同学时刻处于积极思考和主动学习的状态。

      3)教学软件(学能APP)的充分运用,可以保证学生在课前课后的问题,都能得到及时解答。在课程中不同阶段,通过学能APP,对同学的物理基础、学习状况和需求进行调研,适时调整教学方案,保证教学效果。

      4)医学小课题的合作完成和课堂展示,让学生掌握物理知识在医学中的具体应用过程,激发医学生对物理学习的热情。

      2018秋季学期班级医学生的普通物理B课程中正式开展复合型教学模式,该班级有135名学生。小组讨论的个人记录表和集体记录表事先发放给学生,每学期12次左右常规讨论,,学生讨论前完成讨论表中的问题准备。小组人数控制在12-15名,保证同学之间能有充足的固定讨论时间。利用恒隆物理楼的资源,为同学提供讨固定的讨论室。同学在讨论后完成的记录表,作为一项作业提交,并计入平时分数。教师和助教轮流参与小组讨论,协助学生能顺利开展讨论活动。

      学生作业的14次批改,也采用小组学生轮流负责制。助教的工作重点由机械性地批阅作业,转向培训批阅作业的学生,并由学生完成该次作业的批阅和评分。批阅作业的学生,还负责小组内本次作业的答疑。

      对分课堂的理念在复合型教学模式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一些对于学生比较困难但又十分重要的知识,比如矢量的面积分和通量、线积分和环流、时间变化率、空间变化率等这些重要的微积分技能,从第一周的数学预备课中就开始学习,在力学学习中得到巩固。最后在电磁学部分的学习中,大多数学生已经在两个多月的时间对这些微积分表述方法进行了充分的内化,从而对于电磁学的精髓-麦克斯韦方程组的理解不再停留在数学公式中。

      本课程所用的学能APP相比其他互动软件,除了课件和课堂测试外,线上提问更为便利,有手写、语音以及课件截图标记等方式,其他同学和老师以及助教同样可以在手机端进行线上回答。这样的一个线上讨论平台,学生除了自己提问,也可以查看其他同学的提问和解答,促进了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助教老师之间的交流,大大提高了答疑效率。

      2018下半年的普通物理B课程教学中,较好地开展了复合型的教学模式,并充分发挥了学生自身在教学改革中作用,部分学生在教学调研和成绩分析中做了十分有用的工作。

      三、复合型教学模式的成效分析

      我们在17-18级医学生课程中对一些新的教学模式进行了初步尝试,并在18-19级秋季学期班级中实践了新的复合型教学模式。医学生的物理课程中,期中和期末成绩仍是最主要的占比部分,能全面估量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较为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状态。期中和期末考试测试的知识模块不同,但考题难度相近。因此18-19秋季班级期中和期末成绩的分析和对比,是衡量复合型教学模式的教学成效的主要依据,这里主要采用SPSS进行了数据分析。

      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的方法对18-19级学生期中期末成绩进行分析,QQ图的结果如图1所示,QQ点基本落在y=x直线上,表明成绩基本符合正态分布。


      1 2018期中和期末成绩的正态QQ

      利用单样本K-S检验进一步对成绩进行正态分布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期中成绩的渐进显著性(双侧)为0.350,期末成绩的渐进显著性(双侧)为0.347,均远大于显著水平0.05,即不能拒绝原假设,因此期中和期末成绩均服从正态分布。


      期中和期末成绩的K-S检验结

      2中的描述性统计结果中,期末成绩均值为73.51,高于期中考试的均值70.99,而往年学生的期中和期末成绩均值基本接近,因此新的复合型教学模式更能促进学生成绩进步。

      进一步将17级和18级两个班级的学生成绩进行分段比较分析,其中18-19级实施复合型教学模式。表2中,040为成绩较低学生、4055为争取及格学生、5565为及格临界学生、6585为中等学生、85100为优等学生,结果显示了新教学模式对不同分数段学生的影响情况。

      2 17级和18级学生成绩的分段比较

       

      18年秋季期中

      17年秋季期中

      18年秋季期末

      17年秋季期末

      040

      0.88%

      5.93%

      2.63%

      8.89%

      4055

      13.16%

      6.67%

      14.91%

      9.63%

      5565

      19.30%

      25.93%

      9.65%

      13.33%

      6585

      47.37%

      37.04%

      40.35%

      32.59%

      85100

      19.30%

      24.44%

      32.46%

      35.56%

          2中的18级的期中成绩和期末成绩与17级相比较,040分数段的学生显著减少,4055分数段的学生显著增加,这两个分数段总人数变化很小;5565分数段的学生显著减少,6585分数段的学生显著增加,同样这两个分数段总人数变化也很小。所以,18级实施的新教学模式将很大部分原来处于040的成绩较低学生提高到4055的分数段,部分原来处于5565的及格临界学生提高为6585的中等学生,0405565两个分数段的学生从新教学模式中获益最多。但是55分以下的总人数并未减少,这说明物理基础对学生成绩的影响还是很大,一个学期的时间,还不足以完全弥补基础上的巨大漏洞。

      而对于本来成绩较好的85100分数段学生,他们拥有自己完善的学习体系和方法,复合型教学模式对他们的成绩影响不大。对于这类学生,新教学模式能培养他们在小组中的沟通和领导能力,能激发他们物理医学交叉领域的兴趣。

      医学生中女生比例相对较多,对男女生的成绩进行描述性统计时发现新的教学模式对于女生有更大的促进作用。

      3 18级男生女生成绩的描述性统计和t检验统计结果

       

      男生期中

      男生期末

      女生期中

      女生期末

      均值

      71.05

      73.23

      69.70

      73.89

      标准差

      16.04

      17.80

      15.34

      16.50

      渐进显著性

      0.015

      0.023

      3中的数据显示男生的期末成绩提高为2.18分,而女生的期末成绩提高为4.19分。相比于男生,女生对于新模式的适应程度较好且认真程度较高,对于小组讨论活动、小课题有较高的参与度,进步较为明显;其次,也可能是由于女生对于大学教学模式以及教学难度的适应期较长,即女生普遍进入状态较晚,这也是女生期末成绩提高较多的原因。女生成绩的标准差均小于男生,这也符合麦可比、杰克林的研究“男生之间的智力差距较悬殊,而女生之间较为平均”。

      新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一些记录案例如下:

                        学生记录案例

      18-19秋季学期结束后,我们对该班级学生针对复合型教学模式等设置了15道问题进行了问卷调查。聚类分析方法将学生分为四类,如图3所示:


      3 聚类类别汇总图

      四类群体的占比分别是40.2%, 27.1%, 13.1%, 19.6%,分布较为均匀,整体说明聚类效果较好。



      4 聚类分析下典型问题的人群分布

      总体而言,超过50%的学生对于复合型教学模式有非常积极的态度,这说明了新教学模式在学生群体中的认可度较高。还有部分学生群体对于新模式存在自己的看法和改进建议。

      四、复合型教学模式实践过程的总结和展望

      复合型大学物理教学模式在18-19级医学生中取得一定成效后,对该教学模式做了适当改进和调整并继续在19-20级医学生的物理教学中运用,其中一些主要问题和改进方法如下:

      1)小组讨论内容,以学生准备的问题为主,老师和助教主要来解答学生之间不能互相回答的问题。一些基础较差但主动性较强的学生在小组讨论中收获最大,这在期中和期末成绩的分析结果得到印证。如果要进一步提高小组讨论的效果,就需要一个更积极的讨论式教学方案。讨论内容除了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还可以设定一些讨论主题,引导学生将需要讨论的主题拆解为若干个小问题,各问题再逐步深入。

      2)小组讨论的场地主要在恒隆物理楼240224讨论室,每个讨论室最多能容纳15人。老师和助教只能同时参与一个小组的讨论,18-19级学生小组讨论里,每个小组的12次讨论中教师或者助教参与了3次。19-20级学生小组讨论里,进行了讨论时间固定化和预先排班,每个小组的12次讨论中教师或者助教的参与次数提高到6次。如果有能容纳两个小组共计25人的中型讨论教室使用,那么每个小组每周的讨论均能有老师或者助教参与,并且两个小组之间的竞争也将提高同学的积极性。

      3)小组讨论也对助教的教学能力提出了要求。大学物理课程的助教均为物理系的研究生,没有教学经验,因此对助教的培训也是保证小组讨论质量的重要因素。

      418级学生的医学小课题展示这一学习模式,既培养了同学合作和表达的能力,也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在调研中也受到学生的肯定。由于小课题的题目较为笼统,学生的课题展示中对物理模型和数学描述相对不足。在19级的课题任务中,对课题涉及的物理知识、物理模型、数学表述提供了较为充分的提示和明确要求,对学生合作的方式也给了具体规定,确保每位同学都参与其中。小课题在课堂上的展示,也让学生了解了所学的大学物理在医学中的具体应用过程。

           19级的学生人数达到159人,这极大增加了教学难度和教学工作量。今后的工作中,将进一步明确教学模式的工作重点,树立一个操作性强且有特色的复合型教学模式。

      回目录

       

     


    上一篇:2020年度第一批优秀教改项目结题报告(一)

    下一篇:2019年第一期(教改报告)

    本文地址:http://cfd.fudan.edu.cn/yanjiu/jyxzk/2095.html
    图片新闻
    loading
    会员登录
    联系方式
    电话:55664497(教发业务)
    电话:65647637(在线课程)
    地址:上海市杨浦区邯郸路220号光华楼东主楼29楼2904、2909室
    邮箱:jxcj@fudan.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