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手上路:怎样组织一场成功的讨论
- 促进讨论的十大表达策略
- 打破僵局:让你的小组讨论“动起来”
- 讨论中的沉默者:你了解吗?
- 巧设提问: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
- 讨论中常见问题的小贴士
- 怎样引导课堂讨论善始善终
- 给讨论组织者的一份自审清单
新手上路:怎样组织一场成功的讨论
一场成功的讨论需要组织者有整合不同观点和应对小组成员需求的能力。小组讨论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各参与者的活跃程度和组织者对整个讨论阶段的判断和引导。一个成功的组织者会营造出一种积极的讨论环境,并适时地设置规则和限制条件。然而,即便是经验丰富的讨论组织者有时也难以应对层出不穷的状况和讨论中出现的不当言语或行为,致使讨论难以持续下去,更别说组织讨论的新手或是年轻的助教们。
那么怎样才能组织一场高效的讨论呢?为了使讨论组织新手们更加了解小组讨论的动态过程和对成员行为风格的判断及处理方式,文章将就此问题展开分析,主要采用个人行为自测法和参与性观察法,并结合美国布朗大学SheridanCenter组织讨论的经验,试图找出可以增强组织者和讨论组成员自我意识并适用于教学中心的方法。
阶段一:个体行为及观点
组织者应使参与者和自身增强如下意识:1.自己观点的偏向;2.可能出现的建设性或破坏性行为的程度。了解个体行为和小组动态可以更容易缓和甚至驱散破坏性行为,并鼓励更多的建设性行为。然而,讨论中个体的行为深刻植根于参与者本身的背景,因而组织者可以充分利用并激发参与个体的自我意识,从而使讨论更加深入。
通过对参加教学咨询会助教的采访可知,如下几点是他们在作为讨论组织者时遇到最多的状况:1.调动相对安静(沉默)和不愿参与的同学的积极性;2.处理不太友善的回应;3.对未预料情况的及时反应;4.主导性发言或发言过多的同学;5.发言偏离主题且过长的同学。勃朗德(Brunt 1993)把行为主要分为两类,即建设性行为和破坏性行为。对于讨论中的个体而言,其建设性行为包括合作、解读自己和别人观点、提供启发性意见、维持讨论气氛、承担责任和具有时间观念;而破坏性行为包括过多主导性的观点、急切推进或缺乏耐心、消极参与、嘲笑他人观点、偏离主题和设置讨论障碍等。
阶段二:行为可逆性
尽管提高组织者对于参与者行为的认知能够帮助引导讨论过程,但有调查显示个体的差异并不是讨论过程中最有影响力的因素。从某种程度上说,背景或讨论环境对整个讨论参与过程产生主要影响(Caspi Chajut, Saporta & Beyrth-Marom,2006)。在网络上非常积极的讨论者在现实讨论中可能会很安静,强势性格的学生更易在讨论中承担领导者的角色。正因为讨论环境的不同,建设性行为和破坏性行为之间存在着持续性转变的过程,在正确的引导下可以将消极的破坏性行为引向积极的建设性行为,如下图:
阶段三:“讨论剧场”
“讨论剧场”最初是由巴西戏剧导演Augusto Boal创造的一种促进台上戏剧演员与场下观众互动的表演方式。主要是邀请场下观众上台代替演员完成戏剧中的冲突,并可以随时叫停或随机表演,其他演员则需不断调整和配合该观众的表演。如今,“讨论剧场”已被应用于各种激发参与者热情的场合中,也成为预测小组讨论时突发问题的解决方案之一。运用这个方法,讨论组织者可以在正式讨论前有机会了解讨论过程中会出现哪些问题,如参与者个体不同行为对讨论的影响,和讨论环境对于参与者的影响等。在讨论组织者角色扮演的过程中,他们可以更理解发言过于强势的学生的想法或者表现不积极的学生在讨论中的困境,这样在主持讨论会时,组织者就更易观察学生并成为讨论中的参与者和引导者,并能够把精力集中于对讨论过程整体的把握和控制,而不是急于指责和修正个别参与者的不妥言行。(闫明编译)
回目录
促进讨论的十大表达策略
相信每一位教师都希望学生在自己组织的讨论课上都能踊跃发言、相互激发和共同进步。虽然我们不需要在每个人发言后都给予评论,但不时地帮助和引导与会者的发言会使整堂课的进程如行云流水般顺畅。下面提供了十大表达策略可运用于小组讨论中来。
1.释义:进一步解释与会者的发言,会使发言的人感觉到自己被理解,同时也会使其他与会者精准领会其发言内容。例如你可以这样表达:
“所以你是说我们需要慢慢改变我们的组织结构。”
2.确定意义:要确实理解与会者的发言,这一点必须保障,非常重要,如果有不确定的地方就问清楚具体是什么意思。
“你是说,这一计划并不可行吗?我不太确定自己是不是准确的理解了你的意思。”
3.积极反馈:如果一个评论很有意思或者见解深刻,那就毫不吝啬的去赞扬他。
“这一想法很好啊。我很高兴你能吸引大家都来关注这一点。”
4.展开:用案例来细化每一位参与者的发言内容,或者建议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
“你从一个员工的角度提供了很有意思的评论。我想我们在同样情景下也可以考虑经理是怎么解决问题的。”
5.加快节奏:通过加快节奏来激励讨论,可以尝试使用幽默的方式督促团队更加努力。
“天啊,会上好多人都很疲惫啊。接下来你会面临一个挑战,让我们来看看你能在两分钟内想出多少促进你们部门合作的方法。”
6.质疑:有礼貌的对与会者的评论提出不同看法会激发更多的讨论。
“我知道你这一评论的前提背景,但不确定事情是不是一直如此。还有谁在此方面有不同于吉姆的经历?”
7.舒缓紧张的氛围:调和不同与会者的观点,当气氛有剑拔弩张的苗头时及时遏制它。
“我认为其实苏珊和玛丽两人的意见并不是相左的,只是两人看到了事件的不同方面而已。”
8.巩固:融合各种不同的想法,展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大家从丹尼尔和简两人的观点中可以看出,个人目标设定在事件管理中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你需要为自己的基本日常生活建立目标,以便更有效地管理自己的时间。”
9.改变组织方式:改变讨论方式以促进讨论,例如可以在分组点评之前提出观点。
“现在我们来分成小组,看看大家是否能从今早的讨论内容中提炼出顾客对产品的典型的不满意之处。”
10.总结:记录并总结本次讨论的主要观点。
“我们已经讨论出四点主要的原因导致经理不愿委任他人:(1)缺乏自信;(2)害怕失败;(3)自己去做也很方便;(4)害怕自己被超越。
(韩寻编译)
回目录
打破僵局:让你的小组讨论“动起来”
你是否烦恼于难以调动小组讨论的气氛,不愿看到讨论变得死气沉沉,你是否迫切想知道如何使小组讨论“动起来”?下面我们就为大家提供几个策略。
1.创造包容的环境
- 教师可以让参与者进行自我介绍,这有助于打破尴尬的氛围;
- l提供充分的时间收集他们的想法;
- 明确小组讨论的期望和意图;
- 提供机会让参与者互相分享;
- 尊重并考虑参与者的感受;
- 使用包容性强的词汇。
2.保持讨论的积极性
- 教师应该使各小组明白每个阶段讨论的主题;
- 建立基本规则(比如:让主要参与者留出给他人说话的空间;让所有参与者明白不同的观点都具有价值;如果参与者质疑他人的观点,必须说出原因、经验或合理的逻辑;让所有参与者明白不同的观点都具有价值);
- 帮助参与者成为独立的学习者,掌控自己的学习。
3.鼓励参与者
- 在黑板上写下参与者的意见;
- 对每个人的意见进行评论,提出后续的问题,引发他们进一步思考;
- 请参与者进一步澄清并细化其观点;
- 鼓励其他人在某人的观点上发表评论和意见;
- 邀请其他人提供他们的已有信息,并在此基础上讨论如何研究这个问题。
(刘巧编译)
回目录
讨论中的沉默者:你了解吗?
教师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讨论来促进他们的学习,并且在评价学生能力时常会联想他们在课堂上的表现,但是总有一些学生比较沉默低调,这些沉默的学生往往性格比较内向。当大部分学生包括老师都是外向性格的时候,内向性格的学生往往会被错误地理解为课堂讨论的消极参与者。假如教师了解他们,事情也许会得到改观。下面我们来看一下不同性格倾向的学生在课堂讨论中都会有怎样的表现。
内向的人更倾向于独立工作,但是他们也可能在小组中表现得很好。内向的人在小组中的参与度取决于小组内其他成员的性格。当外向者发现了内向者智慧的时候应该及时鼓励内向者,使他们变得更加积极,因为内向者往往很善于向别人解释各种观点。
作为教学者,我们应该怎样在课堂上为内向的学生提供帮助呢?
首先我们必须切记,坐在教室后排的学生可能是一个感兴趣的内向者而不是一个无学习动机的人;其次,内向者作为一个旁听者的时候感觉很放松,但是迫于压力去表现的时候他们则会感觉不安。
在课堂中,我们需要通过一些办法让这样的学生参与进来:
- 在讨论中直接请内向的学生作答,比如一个问题或一个议题抛出后,直接点名让他们回答或发表意见,并切记要给他们一些思考的时间;
- 设计一些轮流性的活动来带动所有的学生参与,从而使内向的学生更积极地成为课堂的一员;
- 提前向学生分派下节课讨论的材料并允许他们回家准备问题;
- 在讨论分组的时候,注意组内成员分配,并保持每个小组的组员数量,不要过多;
- 小组讨论中,将一些解释性的工作安排给内向的学生,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
另外,我们应利用办公时间单独约见每位性格偏内向的学生。当我们越来越了解学生性格的时候,我们就能更好地让学生达到我们的期望,并帮助他们在课堂上越来越成功。(曹春蓉编译)
回目录
巧设提问: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
课堂上如何提问,是每位教师的必学之术。不同提问类型和方式往往会达到不同的教学效果。下表解释了教师提问类型与学生思考技巧之间的关系,它将有助于教师设计一些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提问。
(穆霓编译)
回目录
讨论中常见问题的小贴士
讨论中,如果出现下面这些场景教师应该如何应对?
场景 1:讨论中有“垄断者”
- 小组讨论开始前,给学生留一些时间与其他同伴分享观点
- 安排一个观察者记录每个学生发言的时间
- 让发言积极的学生做一次观察者,使他们意识到自己发言过多
- 坐在积极发言的学生旁边
场景 2:讨论中有“沉默者”
- 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人较少时可两两分组
- 经常询问较沉默学生的意见,或让他们在纸上写下自己的意见
- 坐在较少发言的学生对面
场景 3:学生没有预习
- 课前给学生几分钟时间浏览材料
- 如有布置预习作业,请学生课前在黑板上写出答案
- 要求学生根据阅读材料做读书笔记
场景 4:过度依赖指导者
- 坐在学生旁边,倾听其所述并记下他们的名字
- 将“与学习小组成员保持眼神交流”列入基本原则
- 鼓励学生互相提问
- 提供机会让学生打破安静的局面
场景5:讨论偏离主题
- 鼓励学生回溯文献,准确定位原文内容
- 指导学生将讨论重新聚焦到关键问题或概念
- 提醒学生课程之外的参考文献不在讨论范围内
场景 6:讨论演变成争论
- 询问学生是否有理论依据、实验验证支持自身观点
- 问题若涉及到价值观,帮助参与者意识到不同价值观取向的存在
- 将双方的论点列在黑板上,防止学生出现打断对方讲话的情形
- 为讨论设定具体的规则(如要求冲突应集中在观点上而非某人身上)
其它提高学生参与度的方法
- 提前进教室,与学生随意地聊天,创造融洽的氛围
- 为达到预期效果,制定讨论的基本规则
- 在黑板或幻灯片上显示讨论的时间安排和预期学习成果
- 通过回顾上一次课的内容让学生活跃起来(比如:让学生列出上次讨论的主要内容或者互相讨论)
- 把课堂讨论录制下来,开展题为“如何提高讨论效果”的讨论
- 在学生分享各自观点前,要求他们自问“我的观点如何推进了讨论”
- 如果一位学生持续干扰周围同学的发言,在课后时间与他/她约谈
(曾圆圆 刘巧编译)
回目录
怎样引导课堂讨论善始善终
有效的课堂讨论能够让学生获取深层知识,听取和表达一系列观点,并能帮助学生实现自我价值。下面是促进有效讨论的方法:
创建包容的课堂
- 教师的课程材料要呈现多样性,并且进行富有包容性的教学实践,从而使学生感受到参与的安全感。
- 考虑教师自身文化的影响,其教学方式与学生可能存在差异。
营造有益于讨论的环境
- 打破冷场以营造充满信任感的课堂氛围。
- 在教师讲授正式材料前,让学生发言。
- 确保讨论遵照民主参与的原则。教师需要遵循适当的方法,在课堂内注重民主参与。
保障民主参与
- 使学生意识到大家处于一个共同的学习社群。
- 讨论必须得到尊重,与论题联系紧密。
- 讨论的内容必须包含参考研究及阅读材料。
- 欢迎对论题及思路的建设性批判,但不容许人身攻击。
运用讨论策略
- 共同经验策略。在开始讨论前建立一种可共享的经验,以确保每位学生都能投入到论题中(比如观看一部短片,回顾一篇读过的短文,或是激发大家对最近校园事件的关注等)。
- 争论策略。引入一个有争议话题来开始一场讨论,要求学生阐明一个观点。
- 问题策略。设计问题来检验学生是否理解要预先阅读的材料或背景知识,用以引发更深层次的讨论。
- 个案研究策略。提出一个难题,激发学生通力合作,以提出一个解决方案。
- 不同风格策略。通过与学生谈论其学习偏好,来讨论不同的学习风格,并设计适用于不同风格的讨论策略。
保证学生全身心投入
- 教师需要明确学习目标并且解释原因。只有学生理解讨论需要什么,他们才能够保持专注。一旦讨论偏离了方向,教师必须强调讨论的目标,重回要点。
- 通过记录来集中讨论内容,提供摘要,或是让学生们回答取得了什么进步,还需要做什么。
- 公开提问,结束没有唯一答案的问题。征求学生的意见或反馈可以重启对话。
- 保持教师作为讨论推动者的角色,为每个小组提供足够的时间,从而在学生得出结论前完成对问题各个方面的探讨。
- 使用类似于“这是一个有趣的观点,但你怎样将其联系到X”,“很好,现在让我们回到原来的问题并且考虑我们获得了什么进展”等语句,随时准备将对话重新聚焦到论题上。
- 鼓励学生运用所提供的文本,以确保讨论始终在材料限定的范围内。
- 教师随时通过返回阅读材料的内容,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回讨论的议题。
评估讨论的有效性
- 使用评估策略,搜集学生对于课程学习的反馈
- 进行问题调查。
例如,要求每个学生回复以下内容:
A.我感觉很容易融入课堂讨论:
a)所有的时间 b)大部分时间 b)有时 d)从不
B.让我感觉舒适的事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赵宇舟编译)
回目录
给讨论组织者的一份自审清单
◆ 讨论前
我是否……
- 了解学生的学习背景、需求、优势和兴趣?
- 确定了小组的学习目标(或者是否和小组成员一起确定了学习目标)?
- 设计了相关活动、帮助学生准备讨论?
- 阅读了与主题相关的材料并进行了反思?
- 参与过学生在本课程以外的讨论活动?
- 找到并掌握了该门课程教学过程中会用到的知识和技能?
◆ 讨论中
我是否……
- 创造了一个包容的环境,让学生可以畅所欲言?
- 在讨论初期评估过学生对讨论的准备情况?
- 提出了一个吸引人的并与主题相关的问题?还是一个富有挑战性的讨论?
- 采用了开放式的问题和评论?
- 鼓励了学生的参与?
- 提供了足够的“反应时间”(尤其当学生或我提问的时候)?
- 能主动倾听,不妄加评论,并且鼓励学生也这样做?
- 在促进所有学生(包括不积极参加讨论的学生)都参与讨论的过程?
- 中运用了有效的方法?
- 避免讨论被少数人主导?
- 将学生所陈述的变成所讨论的?
- 帮助学生进行清晰明确地交流?
- 表现的有耐心,并鼓励学生也这样做?
- 对学生不清楚的地方进行了说明,并鼓励学生也这么做?
- 帮助学生在需要的时候重新架构他们的观点和评论?
- 帮助学生在需要的时候聚焦或扩展了他们的观点?
- 鼓励主动倾听?
- 促成了学生之间的对话并帮助了他们意识到一个观点的多个方面?
- 掌握学生的理解程度并促进更深层次的思考和讨论?
- 帮助学生消化他们所听到的内容?
- 监控并促进了整个讨论的流程?
- 促使讨论达到一个满意的结果?
(李鹏编译)
回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