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28日中午,应第二期青年教师教学发展研修班班长、管理学院褚荣伟老师邀请,由校学生委员会协调联络,10名来自全校不同院系的本科生与20位研修班学员老师和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成员共进午餐,共同围绕课程和教师两大主题进行讨论。
与会学生坦言,在目前的学分体系下,学生疲于应付学分量,易于忽略学习的质量和深度;随着年级的升高,课程修读选择更加重视GPA,而非学习兴趣和课程质量。学生们建议:老师们能够在课堂上,尤其是通识教育课程的课堂上多一些学科交叉的视野;在授课过程中,能够多以问题出发,引导学生自我探究;除了知识传授外,能够多一些对学生的人生指引和学习资源的充实;能更加关注学生学习成效,因材施教;多一些与老师的交流和互动。
研修班青年教师们以学长的身份建议学生要学会学习,花点时间学习一些看似无用但其实会受益终身的东西。并提出,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也特别盼望与学生的交流与互动,在此过程当中逐步结合学生需求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同时由于青年教师相对缺少教学经验,因此也希望能够获得学生的理解与包容,共同帮助教师提高教学能力。
师生双方特别就课程点名的问题进行了交流探讨,交换了彼此的意见和看法。大部分青年教师认为点名并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学习成效,所以对于老师来说,其实真正看重的是学生“会”,而并不讲求学生“来”。有教师分析,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发现可以将学生分成两类:一是阅读型学生,即习惯于通过书本阅读,自学获得知识;二是听课型学生,即习惯于通过课堂中教师提纲挈领式的讲解获得知识。所以对于不同类型的学生应该允许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和评判方法。老师们还结合各自的课程,交流了如何既能有效评价学生学习成效又能具备查看学生出勤功能的方法和技巧。
第一期青年教师教学发展研修班班长、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陈侃老师,结合自己的教学研究课题,介绍了我校师生对“优秀教学”认识上的共性与差异,为师生双方在进一步增强彼此理解的基础上更好地开展教与学活动提供了科学研究的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