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改研究 > 教学学术分享日 

    第四届复旦大学“教学学术分享日”活动
    发布日期:2019/12/6

     (报名在页面底端)  

      “教学学术”(Scholarship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即SoTL) 由美国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前主席厄内斯特·博耶于1990年提出,意在鼓励教师开展针对学生学习的学术性研究,并将研究结果公开分享以提高教学实践质量。近年来,随着国内高校教师教学发展工作日益深入的开展,“教学学术”也越来越受到国内高校及其教师的关注和重视。

        为促进我校教学学术发展,引导教师积极开展以解决教与学实际问题为主要目的的教学研究,复旦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从2016年起推出“教学学术分享日”活动,得到与会人员的积极参与和一致肯定。本届“教学学术分享日”活动,邀请海外高校和兄弟院校的教师与本校教师一起分享和探讨教与学的研究话题。

            特此诚邀广大教师的积极参与和交流!

    时间:20191211日(周三)全天    

    地点:复旦大学邯郸校区光华楼东主楼29楼2901室     

    主办:复旦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

    议程安排:

     混合式教学活动的设计创新与效果评估研究

      姜晓东,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生物学系主任。主讲《水生生物学》《动物学》等多门课程,主持完成包括上海市精品课程建设在内的多项教学改革与建设项目,荣获全国高校混合式教学设计创新大赛一等奖等教学荣誉。开发出多项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活动,其中《游戏闯关和阅读分享:依托在线教学平台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潜能》获上海市教学成果奖。

       依托在线教学平台,开发出多项学生喜闻乐见的混合式教学活动。引入游戏闯关理念,设计闯关式测验,颠覆了学生被学习的角色,学生对单元测验由过去被动完成一次变为主动尝试十余次。引入分享理念,设计分享式阅读,让学生体会到你不是一个人在阅读英文教材,也不仅仅在阅读英文教材的奇妙境界,学生对英文教材的阅读程度提高24%。引入学术交流理论,设计基于NatureScience论文的研讨式报告,孕育了学生的批判性学术精神,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潜能。课程构建了以学习支持服务为核心的在线教学平台,师生使用活跃,平均每人每周访问约二百次。

     

    混合学习环境下的协作学习——美国中西部大学一门网页设计课的个案研究

    肖名丽,美国托莱多大学(The University of Toledo)在线教学课程设计与开发部副主任, 资深在线课程教学设计专家,在线教学教师发展师。主导开发了托莱多大学的在线教师发展项目--Pathway Program。负责托莱多大学在线教学Quality Matters (QM)质量评审和认证,系QM高级评审师及QM师资培训课程的认证教师。

      本次报告分享在一所美国中西部大学讲授题为“用于商务交流的网页设计”课程中, 开展混合式教学,以及协作学习所进行的一些探索与实践。通过小组访谈和课程结束时的反思作业收集的定性数据以及笔者在课堂上和线上对学生之间互动的观察, 看出学生对混合学习环境中的协作学习模式持积极的态度。学生们通过这种学习模式不仅掌握了网页制作的基本技能, 也培养了他们的自主学习、团队合作、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

     

    “专创融合”课程内容设计与教学实践研究

    林青,在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负责集成电路与系统创新工场的项目培育和人才培养工作,兼任创新创业学院导师和中心特邀研究员。坚持从事信息类专业课和实验课教学近20年,开设三创课已3年,所指导的项目团队获得2018年中国“互联网+”大赛全国金奖,承担多项省部级双创教改项目和基金课题,教学论文多次获得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年会论文一等奖。

    专创融合的落脚点是课程体系建设和课程教学设计。本次报告将从实证研究的视角阐述融合新工科人才培养理念的创新创业课程内容设计和教学实践案例,具体分析在培养目标、教学理念和课程资源等三个层面上的专创融合对学生所产生的影响。课程教学经过3年的实践探索,逐步形成了“小需求、微创新、浅创业、深挖掘”课程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中国创新创业教育的话语体系分析

    海娜,复旦大学北欧中心的研究员,本科和硕士专业是在丹麦奥胡斯大学的人类学系和中国学系读的。主要靠田野调查来研究中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最近两年,在丹麦领事馆的科技创业中心当创新顾问,负责对中国教育体系和创业体系的研究。

    自从教育部2015年发布 “关于做好2016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中国高校都致力于营造创新创业的氛围,包括设置创新创业课程,举行创新创业大赛以及给设立公司的学生提供经济补贴。报告者通过田野调查并访谈的方法发现,影响复旦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氛围有几个特点,可以理解为一个新的话语体系,它的目的在于准备学生走进一个竞争激烈的工作市场。在报告中,会分享这个话语体系在创新创业课程中如何被表达出来的,以及从事创业项目的学生怎么把这个话语体系落实到自己的生活当中。

     

    基于“以学为中心”的课程设计与效果评价

    ——以“微生物学”为例

    刘明秋,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博士,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特邀研究员。参与培训项目----“以学为中心的课程设计”(LCCD)的学习和开发。获英国高教学会优秀教师第二等级认证。主编《对分课堂之大学生物》分册。获2017年复旦大学教学改革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2018年上海市教学改革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 2019年全国高校(生命科学类)微课教学比赛二等奖。

    课程建设是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以学为中心的课程设计”(Learning-centered Course DesignLCCD)作为一种教学设计理念和系统方法,强调学习目标、学习活动和学习测评的一致性,以促进学习者实现“有意义的学习”为目的。本次报告将以微生物学课程为案例,介绍基于LCCD的微生物学课程再设计。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达成学习目标的认同度在64%~87%之间;批判性思维能力倾向的对比测试发现,课程改革一学期后,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倾向测试总分及7个批判性思维特质得分均有所提升。

     

    “以学为中心”的三维立体教学设计与效果评估

                           ——以“中国革命的起源与目标”为例

    汪乾明,复旦大学历史学系,主要研究方向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国近代留学史。多年致力于中国近代现史方面的研究与教学工作。主要本科课程有“留学生与近代中国”、“中国革命的起源与目标”等。2018年参加了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以学为中心的课程设计”(LCCD研修班,并对本科生课程进行了教学改革的实践。

    通过对“中国革命的起源与目标”一课的教学实践以及效果的总结,探讨把“以学为中心的课程设计”(Learning-centered Course DesignLCCD)的教育理念与方法落实到历史学课程教学过程之中的方法与经验。从“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测评‘量化’起来”三个维度来探索与评估“教”与“学”在课堂内外角色的转变及其成效。

     

    多模式课程思政融合的“组织胚胎学”实验课建设与效果研究

    刘琼,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副教授,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系副主任,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特邀研究员。20166月获第二届上海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自然科学应用组)一等奖,同时获得“上海市教学能手”荣誉称号。20184月获得“第一届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课程思政教案大赛”三等奖,20186月,代表《组织胚胎学》教学团队在复旦大学进行课程思政示范课。

    本次报告介绍在医学专业基础课《组织胚胎学》实验课中,开展“双师联席、互动课堂”教学,并在其中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一些探索和实践。通过学生的现场汇报和讨论、课程结束时的问卷调查和反思收集的定性数据、几种不同模式“双师”形式的对比观察,看出学生对“双师联席、互动课堂”模式中的团队协作、探索精神、科研素养、人文关怀持积极的态度。学生通过这种学习模式不仅掌握了《组织胚胎学》中的切片观察,更显示出主动学习的能力、对思政元素的肯定和对未来医学职业方向的坚定信念。

     

    International Students Studying at Fudan University: What Are Their Experience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Donna Hurford. Her background is in university teaching and learning, and the focus of her PhD was formative assessment. She regularly offers courses and consultancy on assessment, feedback, questioning, group work and collaborative learning and she specializes in internationalising the curriculum, developing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s and addressing bias.

      

    丁妍,教育学博士,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副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高校教师教学发展、大学教学法、教学评估、教育国际化

    We shall share our research findings, gathered from an international student survey; student focus groups and class observations, on international students experiences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This is a current research study co-developed by Yan Ding (Fudan University) and Donna Hurford (University of Southern Denmark). We are particularly interested in developing guidance for university departments on how they can best support and include international students and ascertaining whether Leask and Carrolls (2013) inclusive principles are relevant in a Chinese university setting.

     

     报名指南


    上一篇:第五届复旦大学“教学学术分享日”活动

    下一篇:复旦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举办首届“教学学术分享日”活动

    本文地址:http://cfd.fudan.edu.cn/yanjiu/fenxiang/1937.html
    图片新闻
    loading
    会员登录
    联系方式
    电话:55664497(教发业务)
    电话:65647637(在线课程)
    地址:上海市杨浦区邯郸路220号光华楼东主楼29楼2904、2909室
    邮箱:jxcj@fudan.edu.cn